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升中国实体经济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互联网
调整字号: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围绕中国实体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振兴等问题,多位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兼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在工业化时期,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人类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具有真实意义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实体经济。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洪银兴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金碚表示,金融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限度内是具有真实意义的,其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超过一定的限度,金融业就会自我扩展和衍生膨胀,并推动实体经济的产品和资产过度金融化,将可能形成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成为吸纳社会资源的引力“黑洞”,终将危及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

  近年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逐渐凸显。“实体经济产生收益需要较长周期,但人们发现虚拟经济却能迅速‘吸金’,由此出现股市或房产的投资热。”金碚认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报酬结构出现了扭曲。

  中国实体经济坚韧性很强

  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财富的幻觉。“归根结底,人们是靠物质、商品和服务生活,而完全靠虚拟经济、资产泡沫最终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用。”金碚认为,全世界都会进入实体产业重振的时代。

  实体经济增长率下行是因为产能已经超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吗?事实上,我国人民的消费热情依旧。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游客每年在境外消费超过万亿元。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花提出,消费大量外流背后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部分实体产业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另一方面却是人们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

  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率下行还要从自身找问题。金碚认为,长期以来,在平推式发展模式下,成熟产业的中低端环节规模扩张,技术上则体现为模仿性,由此导致实体经济在各个产业中进入成熟阶段,规模增大,企业利润率却下降。

  蔺栋花认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尚未充分利用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体经济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非常有限,不足以消化要素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学者多数认为,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势不必过于悲观。蔺栋花认为,要客观理性看待实体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总是有创新或者其他优势使一些行业处于增长周期中的“热门”(成熟)区域。然而,热门行业往往会“退烧”。“我们应接受在经济周期发展中的速度减缓,不必为此焦虑。”

  金碚提出,实体经济也有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国的实体经济有很强的坚韧性,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一些企业会被淘汰,但是也会产生竞争力强的企业。

  摘实体经济之树“高悬的果实”

  当下,我国实体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过剩、落后、污染产能不淘汰和化解,会拖累实体经济的振兴。”洪银兴表示,创新力不足、不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经济、新业态的挑战等问题的存在,要求实体经济要依靠创新驱动突围。

  金碚以“低垂的果实”为例生动地解释了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树上的果实遍布各个枝丫,在中国实体经济的‘这棵树’上,容易摘到的、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但在‘这棵树’上还有高悬的、更大的果实。”他提出,若想摘到这些高悬的果实,就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进行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要采取创新驱动的方式。

  “此外,还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降低制度成本,这其中包括金融制度等方面的成本。”金碚说。洪银兴表示,降成本重在增强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从改革的角度“降成本”,目标是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具体要求是:为企业减负,大力度减税、降息、减费,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只有这样,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增强。

  金碚强调,在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下,将会形成有效合理的经济结构,从而保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网站首页 >>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升中国实体经济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互联网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围绕中国实体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振兴等问题,多位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兼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在工业化时期,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人类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具有真实意义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实体经济。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洪银兴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金碚表示,金融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限度内是具有真实意义的,其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超过一定的限度,金融业就会自我扩展和衍生膨胀,并推动实体经济的产品和资产过度金融化,将可能形成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成为吸纳社会资源的引力“黑洞”,终将危及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

  近年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逐渐凸显。“实体经济产生收益需要较长周期,但人们发现虚拟经济却能迅速‘吸金’,由此出现股市或房产的投资热。”金碚认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报酬结构出现了扭曲。

  中国实体经济坚韧性很强

  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财富的幻觉。“归根结底,人们是靠物质、商品和服务生活,而完全靠虚拟经济、资产泡沫最终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用。”金碚认为,全世界都会进入实体产业重振的时代。

  实体经济增长率下行是因为产能已经超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吗?事实上,我国人民的消费热情依旧。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游客每年在境外消费超过万亿元。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花提出,消费大量外流背后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部分实体产业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另一方面却是人们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

  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率下行还要从自身找问题。金碚认为,长期以来,在平推式发展模式下,成熟产业的中低端环节规模扩张,技术上则体现为模仿性,由此导致实体经济在各个产业中进入成熟阶段,规模增大,企业利润率却下降。

  蔺栋花认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尚未充分利用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体经济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非常有限,不足以消化要素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学者多数认为,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势不必过于悲观。蔺栋花认为,要客观理性看待实体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总是有创新或者其他优势使一些行业处于增长周期中的“热门”(成熟)区域。然而,热门行业往往会“退烧”。“我们应接受在经济周期发展中的速度减缓,不必为此焦虑。”

  金碚提出,实体经济也有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国的实体经济有很强的坚韧性,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一些企业会被淘汰,但是也会产生竞争力强的企业。

  摘实体经济之树“高悬的果实”

  当下,我国实体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过剩、落后、污染产能不淘汰和化解,会拖累实体经济的振兴。”洪银兴表示,创新力不足、不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经济、新业态的挑战等问题的存在,要求实体经济要依靠创新驱动突围。

  金碚以“低垂的果实”为例生动地解释了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树上的果实遍布各个枝丫,在中国实体经济的‘这棵树’上,容易摘到的、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但在‘这棵树’上还有高悬的、更大的果实。”他提出,若想摘到这些高悬的果实,就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进行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要采取创新驱动的方式。

  “此外,还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降低制度成本,这其中包括金融制度等方面的成本。”金碚说。洪银兴表示,降成本重在增强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从改革的角度“降成本”,目标是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具体要求是:为企业减负,大力度减税、降息、减费,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只有这样,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增强。

  金碚强调,在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下,将会形成有效合理的经济结构,从而保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