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下半年以来,作为PMI分项指标之一的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持续上升,10月份升势加剧,达到62.6%,较上月上升5.1个百分点。从调查情况看,10月份,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比重达到26.5%,较上月上升4.7个百分点,为2013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一些企业反映,煤炭、焦炭以及塑料原料等产品价格上涨快,成本压力加大。另外,反映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以上数据表明,实体经济成本压力确实在上升。
在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是主调,预期在向好”的背后,实体经济面临的成本压力不容忽视。企业成本涉及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人工、用能用地等诸多方面,为实体经济降成本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不断增强,更应打好“组合拳”,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真正帮助实体经济“降本增效”。
从政府的角度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施策。一方面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缓解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逐步解决造成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过高的体制机制问题。
具体说来,有关部门应继续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既要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更要重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压减各类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组织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努力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扩大长期低成本资金规模,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必须主动内部挖潜,通过开展管理创新和精益生产,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实现内部管理升级,创新营销模式,提高效益水平。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降本增效。积极使用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各种技术,促使生产效率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