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问题,传统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调控手段难以有效应对,唯有创新才有出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引擎”,无论是结构优化,还是要素升级,抑或是制度变革,都离不开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两点一线”创新入手,“两点”是指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着手,重点是供给能力的创新;“一线”是指从供需两侧关系上着手,重点是供需两侧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一方面,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有创新举措。“互联网+”改变着信息的获取方式,获取信息更为容易,但又面临着信息过载问题。这就要加强供给侧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方面的创新,掌握真实的市场需求,降低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导供给侧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能力离不开创新。掌握了需求信息,供给侧未必有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需要通过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能力才能实现。供给能力的提升则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核心任务——降低供需两侧的信息不对称和提升供给侧供给能力,需要实施创新战略才能完成,而供给侧又面临着诸多创新难题,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激发供给侧积极探索解决创新难题,最终取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胜利。一要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新战略中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营造供给侧的创新环境,包括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创新者权益;健全和发展适合创新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创新融资渠道;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是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降低供需两侧信息不对称。供给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明确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改革的重点和改革的措施,而方向、重点和措施的确定需要有及时、准确和相对完备的需求侧信息。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供需两侧大数据平台,政府开放数据资源,创新供给侧信息收集方式,加强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数据处理方式和运用能力。
三是发挥供给侧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能力。供给侧的基本主体是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能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创新是供给侧提高供给能力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当务之急是要在开发式创新的同时加大探索式创新投入,避免创新近视;其次是要加强协同创新,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协同和同业协同创新,要在组织模式、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