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正文
陈昌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怎么干”
发布时间:2016-03-07
来源:互联网
调整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迅速成为全国讨论的热点,各界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也存在争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它将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如何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以上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陈昌盛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经济转型和增长阶段转换的两种前景

陈昌盛表示,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走势,是中央近几年来制定政策的一个基本依据。然而,对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经济政策界、理论界存在不少争论和分歧。近年来存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从历史来看,经济增速经历周期性的下滑之后很快就要V型反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增速周期谷底甚至比现在还低,因此,我国经济增速仍然会达到8%、9%甚至10%这样的高增长。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从国际发展经验和国内经济结构看,中国已经不再可能出现过去的高增长。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我国经济增速会快速下跌,并迅速向国际发达国家2%、3%的增速收敛趋同。

陈昌盛指出,根据国研中心研究团队几年前的研究,形成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第二种,即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增长转换的关键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正在从中高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迈进,正在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变,产业结构正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这个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国际上对中国的前景常有四点讨论或担忧。第一,认为中国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第二,中国经济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大国经济的崛起,特别是在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避免一次金融危机。第三,中国转型崛起的过程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在快速崛起过程中能否争取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第四,非西方民主与经济总量崛起的兼容性问题。在西方的价值体系、理论体系里,西方民主与高增长、现代化是具有兼容性,而中国可能是第一个经济总量要变成“NO1”的非西方民主国家。

“从目前来看,主流的观点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可能会是第二种、第三种。而我们会努力争取第二种结果,管控好风险,避免落入所谓的各种陷阱,力争实现平稳的转型升级。”陈昌盛表示。

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

陈昌盛重点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出现四大反常现象。第一,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都在实行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跌到负数,多家央行已实施负利率政策。然而,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却是通货紧缩或者有通货紧缩的压力。主要经济体的CPI运行都低于2%,PPI和大宗商品价格更是屡创新低,这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

第二,高债务并没有带来高增长。2009年、2010年全球债务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50%。但是在债务快速积累的同时,全球经济增速却在放缓,2015年更是2010年以来全球增速最低的一年。为什么大量资金投下去却没有带来高增长?

第三,全球化势不可逆而全球贸易增速却大幅放缓。为什么各种多边、双边贸易投资协定快速推进,在全球化看似势不可挡、不可逆转的大势下,近几年贸易增速却一直在放缓?最近四年来,全球贸易增速一直低于全球GDP的增速,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学者也在关注这个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现在很多人还是用“弹性”来解释这个问题,其背后是否是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机制和趋势?

第四,新的技术革命伴随的却是生产率下降。互联网、生物等新技术看似风起云涌,但是与此同时,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主要经济体中除了印度之外,全要素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都呈下降态势,技术进步的动力为什么没有转化成生产率的提高?

陈昌盛表示,这些都是当前困惑着我们的现象,也引发了全球性的反思。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出了什么问题?原来长期指导我们经济的政策理论是否还有效?凯恩斯主义是否应该进一步反思,全球如何启动新的结构性改革,来重塑增长动力和格局?

从国内背景来看,陈昌盛指出,中央近三年的政策正是沿着“怎么了、怎么看、怎么干”的思路开展。2013年,中央提出“三期叠加”,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解释了“怎么了”的问题,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原因是什么,下一步会怎么样。到2014年中央提出“新常态”重大判断,解答了“怎么看”的问题。

但是,陈昌盛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地方政府和中央各部门赞同并认可中央对于“新常态”的判断,但在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困惑——我们以往的干法行不通了,地方出现了“不会干、不敢干、不想干”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干?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什么方法干?这是这两年以来,自上到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特别是在地方干实事、抓落地的人,更感到困惑。似乎上面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声音,地方更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行动。下一步稳增长,是以扩需求的方法稳增长,还是改革的方法稳增长?是着力稳速度,还是着力稳效益?如何将对新阶段的判断认识转化成落地的行动,成为摆在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怎么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为“新常态”下的三种人画了脸谱,第一种是逐步深入、主动适应、引领开始;第二种是一知半解、不主动、引领无为,流于口号;第三种是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逆向而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引领新常态的一个行动方案

“因此,亟须一种能够落地的行动方案告诉大家怎么做,在这个背景下,中央在2015年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答了继‘怎么了’、‘怎么看’以后,‘怎么干’的困惑。”陈昌盛强调,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的特殊背景,更是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来提出的。

此外,陈昌盛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问题导向出发找解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匹配、不平衡和不协调,核心表现在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的调整。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数量有余而质量不足并存,传统、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多,新型、中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体现在数量、质量、空间、能力、体制等方面的对需求升级的不适应、不匹配。要解决当前最突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适应性、灵活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

陈昌盛还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中国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调的因素,不是以前的周期性和总量的原因,主要还是趋势性和结构性因素。所以,中央政策强调,要从供给侧着力,以结构调整为主,以改革为根本出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这是中央提出的引领新常态的一个具体行动方案。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应当如何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陈昌盛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强调和重视。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市场导向的,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强化政府干预。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政策配合,这也是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需求管理政策的配合,短期可以稳定预期,防止短期风险被引爆变成系统风险,同时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第三,不要将供给学派等同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有相同点,但区别也十分明显。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里的结构性改革也有区别,西方很多人把结构性改革与凯恩斯对立起来,而中国当前的取向并非这样。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作为但避免行政性结构选择,这也是我国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所在。第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远比“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丰富,五大任务是当前的重点,但不应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第七,应当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进度节奏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网站首页 >> 正文
陈昌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怎么干”
发布时间:2016-03-07
来源:互联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迅速成为全国讨论的热点,各界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也存在争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它将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如何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以上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陈昌盛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经济转型和增长阶段转换的两种前景

陈昌盛表示,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走势,是中央近几年来制定政策的一个基本依据。然而,对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经济政策界、理论界存在不少争论和分歧。近年来存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从历史来看,经济增速经历周期性的下滑之后很快就要V型反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增速周期谷底甚至比现在还低,因此,我国经济增速仍然会达到8%、9%甚至10%这样的高增长。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从国际发展经验和国内经济结构看,中国已经不再可能出现过去的高增长。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我国经济增速会快速下跌,并迅速向国际发达国家2%、3%的增速收敛趋同。

陈昌盛指出,根据国研中心研究团队几年前的研究,形成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第二种,即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增长转换的关键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正在从中高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迈进,正在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变,产业结构正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这个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国际上对中国的前景常有四点讨论或担忧。第一,认为中国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第二,中国经济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大国经济的崛起,特别是在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避免一次金融危机。第三,中国转型崛起的过程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在快速崛起过程中能否争取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第四,非西方民主与经济总量崛起的兼容性问题。在西方的价值体系、理论体系里,西方民主与高增长、现代化是具有兼容性,而中国可能是第一个经济总量要变成“NO1”的非西方民主国家。

“从目前来看,主流的观点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可能会是第二种、第三种。而我们会努力争取第二种结果,管控好风险,避免落入所谓的各种陷阱,力争实现平稳的转型升级。”陈昌盛表示。

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

陈昌盛重点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出现四大反常现象。第一,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都在实行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跌到负数,多家央行已实施负利率政策。然而,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却是通货紧缩或者有通货紧缩的压力。主要经济体的CPI运行都低于2%,PPI和大宗商品价格更是屡创新低,这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

第二,高债务并没有带来高增长。2009年、2010年全球债务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50%。但是在债务快速积累的同时,全球经济增速却在放缓,2015年更是2010年以来全球增速最低的一年。为什么大量资金投下去却没有带来高增长?

第三,全球化势不可逆而全球贸易增速却大幅放缓。为什么各种多边、双边贸易投资协定快速推进,在全球化看似势不可挡、不可逆转的大势下,近几年贸易增速却一直在放缓?最近四年来,全球贸易增速一直低于全球GDP的增速,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学者也在关注这个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现在很多人还是用“弹性”来解释这个问题,其背后是否是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机制和趋势?

第四,新的技术革命伴随的却是生产率下降。互联网、生物等新技术看似风起云涌,但是与此同时,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主要经济体中除了印度之外,全要素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都呈下降态势,技术进步的动力为什么没有转化成生产率的提高?

陈昌盛表示,这些都是当前困惑着我们的现象,也引发了全球性的反思。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出了什么问题?原来长期指导我们经济的政策理论是否还有效?凯恩斯主义是否应该进一步反思,全球如何启动新的结构性改革,来重塑增长动力和格局?

从国内背景来看,陈昌盛指出,中央近三年的政策正是沿着“怎么了、怎么看、怎么干”的思路开展。2013年,中央提出“三期叠加”,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解释了“怎么了”的问题,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原因是什么,下一步会怎么样。到2014年中央提出“新常态”重大判断,解答了“怎么看”的问题。

但是,陈昌盛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地方政府和中央各部门赞同并认可中央对于“新常态”的判断,但在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困惑——我们以往的干法行不通了,地方出现了“不会干、不敢干、不想干”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干?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什么方法干?这是这两年以来,自上到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特别是在地方干实事、抓落地的人,更感到困惑。似乎上面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声音,地方更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行动。下一步稳增长,是以扩需求的方法稳增长,还是改革的方法稳增长?是着力稳速度,还是着力稳效益?如何将对新阶段的判断认识转化成落地的行动,成为摆在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怎么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为“新常态”下的三种人画了脸谱,第一种是逐步深入、主动适应、引领开始;第二种是一知半解、不主动、引领无为,流于口号;第三种是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逆向而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引领新常态的一个行动方案

“因此,亟须一种能够落地的行动方案告诉大家怎么做,在这个背景下,中央在2015年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答了继‘怎么了’、‘怎么看’以后,‘怎么干’的困惑。”陈昌盛强调,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当前国际、国内的特殊背景,更是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来提出的。

此外,陈昌盛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问题导向出发找解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匹配、不平衡和不协调,核心表现在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的调整。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数量有余而质量不足并存,传统、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多,新型、中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体现在数量、质量、空间、能力、体制等方面的对需求升级的不适应、不匹配。要解决当前最突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适应性、灵活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

陈昌盛还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中国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调的因素,不是以前的周期性和总量的原因,主要还是趋势性和结构性因素。所以,中央政策强调,要从供给侧着力,以结构调整为主,以改革为根本出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这是中央提出的引领新常态的一个具体行动方案。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应当如何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陈昌盛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强调和重视。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市场导向的,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强化政府干预。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政策配合,这也是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需求管理政策的配合,短期可以稳定预期,防止短期风险被引爆变成系统风险,同时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第三,不要将供给学派等同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有相同点,但区别也十分明显。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里的结构性改革也有区别,西方很多人把结构性改革与凯恩斯对立起来,而中国当前的取向并非这样。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作为但避免行政性结构选择,这也是我国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所在。第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远比“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丰富,五大任务是当前的重点,但不应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第七,应当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进度节奏与风险防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