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2日,国务院组织召开座谈会,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会议还决定,增值税分享比例在全面推开营改增后要做合理适度调整,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作为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近期再次被政府所重视。营改增影响到企业、政府等多种主体的利益,涉及到产业升级、央地财税关系、税收征管机制改革等多个领域,将是一套系统性的改革。自2012年试点以来,已经积累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开营改增,意味着要把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也纳入改革试点范围。中央此前定下的目标是在2015年“力争完成营改增”,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目标有待在今年实现。
在当前各方热议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营改增确实能够为企业起到实际的减税效果。据预计,今年全面推开营改增并加大部分税目进项税抵扣力度,将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减税。当然,中国经济能否顶住下行压力,取决于多重因素,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国际经济大势、去产能去杠杆进程是否顺利等等,不是只靠减税就能实现,但结构性减税是长久之策,营改增则是一个重要的实现手段。
营改增还会对财政收入和央地财政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增值税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享税,营业税被确定为地方税,目前营业税是地方最大的收入来源。以往的营改增采取了新增增值税收入归地方的做法,但未来如何分配,还需基于通盘考虑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并且,营改增在整个财税改革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在它成功之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领域的改革,才能在积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总体上看,中国需要完成分税制改革的历史任务,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税制,形成税基广、税源稳定的地方税体系,为经济结构长期优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