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正文
在创新中发展 在挑战中飞达
发布时间:2012-01-11
来源:互联网
调整字号:

    上海飞达羽绒服装总厂(以下简称:飞达厂)是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集体所有制企业。1956年2月,在480㎡油毛毡简易厂房里成立了飞达厂的前身——上海市沪东第一服装生产合作社。社员100多人自带生产工具,计价入股,合作社实行自负盈亏,社员实行计件制。社干部既是管理员,又是业务员,也是勤杂工。那时仅靠一辆黄鱼车作运输工具,合作社全部资产不足2万元。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励精图治,我厂有着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使我厂出现了惊人的变化。1980年企业资产735万元,2010年企业资产达到1.25亿元。目前我厂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团性的服装企业,下属有8个合资企业,约3500名员工,近4000台各类缝纫和服装专用设备,主要产品有羽绒服、滑雪运动装和休闲运动装,年产量达500万件,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出口商品免验企业。“双羽”牌羽绒服被评为上海名牌产品,“双羽”商标被评为上海著名商标。

   回顾我厂发展的轨迹,我们深深感到:创新是灵魂,而思维创新更是所有创新的前提,是一种建立在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的一种思维创新。

   一、以创新精神实现生产的梯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厂面对潮起潮落、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通过几次经济运行形式的创新变革,对企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当我厂“双羽”品牌红红火火,国内贸易一片繁荣的时刻,我们就对贸易的方式进行了创新转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对外贸易经营机制,变过去内贸一枝独秀为两条腿走路、内外贸并举的局面。没有内销,根基不稳,不搞外贸,经济不活。内外并举大大增强了飞达厂在市场经济中的抗风险能力。

   (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对一些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管理能力的联营厂进行整合,就合作的性质进行了创新转型,吸纳有一定规模并有出口贸易订单的外商公司入股,建立了含有多种经济成份的中外合资企业。这样既防止了农民兄弟的“起义”“不愿做嫁衣”而腹背受敌,同时也保证了外商出口贸易订单不会流失,为今后飞达厂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厂已拥有8家合资企业,生产早已延伸到上海郊区。进入新世纪以后,上海劳动力市场开始发生了变化,招工难、用工成本提高等已成了制约飞达厂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就生产梯度的转移和管理进行了创新转型,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有政府强力扶持,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较低,交通便利的外省市的沿海地区。2004年成立了年产80万件服装的连云港飞达服装有限公司,2006年又成立了年产40万件的连云港高凡服装有限公司。 一次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转移,为飞达厂的经济发展和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创新意识完成产品结构和技术手段的调整

   高附加值服装产品已成为企业拓展市场、吸引客户、获得更大利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成功引进开发压胶服装生产工艺,赢得了不少定单。由于我厂涉足该产品较早,技术成熟,经验丰富,成为首家与美国戈尔公司合作,选用GORE-TEX高科技面料生产各类压胶服装的企业。1998年我厂申请了“压胶服装生产工艺”的发明专利,并获得市新产品奖、市科技进步奖。

   几年前,我们捕获到国际市场上正在开发研制无缝压胶服装这一新产品。为了能领先一步掌握无缝压胶技术,我们组成了攻关小组,终于自制成功无线拉链压烫机。我们还花重金从国外引进了激光裁剪机和热压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无缝压胶产品发展得更快。同时我们对无缝压胶服装工艺、压烫设备及模具也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和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正是因为我们有创新意识,为我厂的贸易经营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以创新思维引导管理能级的提升

   管理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石和保证。我们的成功是长期以来对这一信念执着追求并付诸实践的结果。我们通过评比、审核和管理体系的运行,来不断地提升全员的管理意识,提升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目前,我厂已形成了以体系管理为基本准则,免验工作为管理龙头的管理机制。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贸易操作、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升级、服装CAD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提高、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考核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等,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每一个管理成果的取得,都是我们运用创新思维引导管理工作的最佳实践。

   当前,虽然金融危机正在逐渐化解,但它的冲击力和影响面还不小,再加上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旺盛的精神,不动摇、不懈怠,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科技服装和品牌服装。坚持内外贸并举,突破“外强内弱”贸易经营格局,投入专项资金,培育自主品牌,研发创新产品,提高品牌原创性竞争能力,逐步扩大内销市场占有率。在立足主业,做大做强主业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产业能级转型,筹划房地产业的明天。我们利用现所拥有的200亩的土地资源,将分期分批,对具备开发条件,且房地产质量和地域环境较好,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房产,在主动争取项目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采取多种模式灵活运作,以自主开发或合作建设方式来达到地产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与波斯登公司合作投资建设的70000㎡的政德东路商务楼于2012年竣工,届时根据股权比例飞达拥有20000㎡的大楼楼层面积,除了2000㎡自用外,还有18000㎡可通过商业地产运作,实现利润3个亿。计划三年后,对飞达总部空置出来的地产资源再进行开发。我们将地产开发获取的收益,全部投入并服务于服装主业,为做大做强飞达厂服装主业不断提供支撑和动力,从而将飞达厂推向新的制高点,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要特别一提的是,我们飞达厂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取得了很大成绩,除了广大员工的辛勤劳动外,离不开企业好的带头人。我们现任的高建中厂长,他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我们厂工作,在担任厂长以后,继承发扬了老厂长张成林的优良传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带领企业职工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顽强拼搏,迎接挑战,使我们企业几代人创下的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得到了全厂广大职工的一致好评,其本人也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网站首页 >> 正文
在创新中发展 在挑战中飞达
发布时间:2012-01-11
来源:互联网

    上海飞达羽绒服装总厂(以下简称:飞达厂)是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集体所有制企业。1956年2月,在480㎡油毛毡简易厂房里成立了飞达厂的前身——上海市沪东第一服装生产合作社。社员100多人自带生产工具,计价入股,合作社实行自负盈亏,社员实行计件制。社干部既是管理员,又是业务员,也是勤杂工。那时仅靠一辆黄鱼车作运输工具,合作社全部资产不足2万元。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励精图治,我厂有着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使我厂出现了惊人的变化。1980年企业资产735万元,2010年企业资产达到1.25亿元。目前我厂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团性的服装企业,下属有8个合资企业,约3500名员工,近4000台各类缝纫和服装专用设备,主要产品有羽绒服、滑雪运动装和休闲运动装,年产量达500万件,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出口商品免验企业。“双羽”牌羽绒服被评为上海名牌产品,“双羽”商标被评为上海著名商标。

   回顾我厂发展的轨迹,我们深深感到:创新是灵魂,而思维创新更是所有创新的前提,是一种建立在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的一种思维创新。

   一、以创新精神实现生产的梯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厂面对潮起潮落、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通过几次经济运行形式的创新变革,对企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当我厂“双羽”品牌红红火火,国内贸易一片繁荣的时刻,我们就对贸易的方式进行了创新转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对外贸易经营机制,变过去内贸一枝独秀为两条腿走路、内外贸并举的局面。没有内销,根基不稳,不搞外贸,经济不活。内外并举大大增强了飞达厂在市场经济中的抗风险能力。

   (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对一些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管理能力的联营厂进行整合,就合作的性质进行了创新转型,吸纳有一定规模并有出口贸易订单的外商公司入股,建立了含有多种经济成份的中外合资企业。这样既防止了农民兄弟的“起义”“不愿做嫁衣”而腹背受敌,同时也保证了外商出口贸易订单不会流失,为今后飞达厂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厂已拥有8家合资企业,生产早已延伸到上海郊区。进入新世纪以后,上海劳动力市场开始发生了变化,招工难、用工成本提高等已成了制约飞达厂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就生产梯度的转移和管理进行了创新转型,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有政府强力扶持,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较低,交通便利的外省市的沿海地区。2004年成立了年产80万件服装的连云港飞达服装有限公司,2006年又成立了年产40万件的连云港高凡服装有限公司。 一次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转移,为飞达厂的经济发展和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创新意识完成产品结构和技术手段的调整

   高附加值服装产品已成为企业拓展市场、吸引客户、获得更大利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成功引进开发压胶服装生产工艺,赢得了不少定单。由于我厂涉足该产品较早,技术成熟,经验丰富,成为首家与美国戈尔公司合作,选用GORE-TEX高科技面料生产各类压胶服装的企业。1998年我厂申请了“压胶服装生产工艺”的发明专利,并获得市新产品奖、市科技进步奖。

   几年前,我们捕获到国际市场上正在开发研制无缝压胶服装这一新产品。为了能领先一步掌握无缝压胶技术,我们组成了攻关小组,终于自制成功无线拉链压烫机。我们还花重金从国外引进了激光裁剪机和热压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无缝压胶产品发展得更快。同时我们对无缝压胶服装工艺、压烫设备及模具也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和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正是因为我们有创新意识,为我厂的贸易经营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以创新思维引导管理能级的提升

   管理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石和保证。我们的成功是长期以来对这一信念执着追求并付诸实践的结果。我们通过评比、审核和管理体系的运行,来不断地提升全员的管理意识,提升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目前,我厂已形成了以体系管理为基本准则,免验工作为管理龙头的管理机制。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贸易操作、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升级、服装CAD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提高、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考核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等,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每一个管理成果的取得,都是我们运用创新思维引导管理工作的最佳实践。

   当前,虽然金融危机正在逐渐化解,但它的冲击力和影响面还不小,再加上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旺盛的精神,不动摇、不懈怠,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科技服装和品牌服装。坚持内外贸并举,突破“外强内弱”贸易经营格局,投入专项资金,培育自主品牌,研发创新产品,提高品牌原创性竞争能力,逐步扩大内销市场占有率。在立足主业,做大做强主业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产业能级转型,筹划房地产业的明天。我们利用现所拥有的200亩的土地资源,将分期分批,对具备开发条件,且房地产质量和地域环境较好,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房产,在主动争取项目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采取多种模式灵活运作,以自主开发或合作建设方式来达到地产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与波斯登公司合作投资建设的70000㎡的政德东路商务楼于2012年竣工,届时根据股权比例飞达拥有20000㎡的大楼楼层面积,除了2000㎡自用外,还有18000㎡可通过商业地产运作,实现利润3个亿。计划三年后,对飞达总部空置出来的地产资源再进行开发。我们将地产开发获取的收益,全部投入并服务于服装主业,为做大做强飞达厂服装主业不断提供支撑和动力,从而将飞达厂推向新的制高点,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要特别一提的是,我们飞达厂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取得了很大成绩,除了广大员工的辛勤劳动外,离不开企业好的带头人。我们现任的高建中厂长,他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我们厂工作,在担任厂长以后,继承发扬了老厂长张成林的优良传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带领企业职工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顽强拼搏,迎接挑战,使我们企业几代人创下的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得到了全厂广大职工的一致好评,其本人也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