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红娟在经济参考报上撰文表示,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解决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而此问题背后最主要的两大症结在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其中,国企“一股独大”、缺乏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使国企体制僵化、运行活力不足,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有平均主义倾向,不能有效激发企业经营者才能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为核心内容,进行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的调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国企所有权人与经营人利益趋于一致的企业运行体系,无疑是实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路径。
李红娟认为,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产权问题。合理的产权制度能够从根本上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当前,解决国资国企资源配置效果问题、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向中高端产业链配置的效率,根本上要靠产权关系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予以推进,充分发挥产权的市场激励功能,激发国有企业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总体而言,当前国企混改是以“混”为基础,以“改”为路径,以“混”促“改”,以“改”促发展。通过“混”充分激发人的能动性,通过“改”健全和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就在于通过股权结构的改变,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国有资本有效流动,解决国企经营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人的因素始终是国企改革的第一要素,无论是通过股权结构改革还是通过激励机制的健全,最终落脚点都是要围绕“人”进行。
李红娟建议,第一,探索和创新员工持股制度,打造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员工持股核心要素在于企业建立员工长期激励机制,使员工与企业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此保证员工的长期回报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目前的长期激励形式主要有分红权或者虚拟股票、增资或股权转让持股、股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三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多种形式组合并用。第二,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制度,发挥企业家的专业化优势。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发现和激励企业家和专业性企业管理运营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人才选聘力度、严格契约化管理、坚持市场化退出、加大能力发展建设力度四个方面,打造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最大化激发人的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内动力源。第三,建立健全配套政策衔接机制,让各方利益主体勇于改革创新。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提振民营企业参与混改的市场信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体制由“集中统一管理”转向“分层分类管理”,扫除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身份障碍”;建立明确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确保资本以出资人的经营战略和商业价值为导向进行流动,能够在规则之下自由地进入与退出,保证各类资本能进能出;建立健全改革容错免责机制,鼓励企业家担当作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