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发行时间:2018-02-15
网站编辑:孔祥智
来源:研究所

我们知道“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乡村振兴战略内涵非常丰富。第一个报告人宋洪远主任把这个内涵讲得非常清楚。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了5句话,20个字。这5句话的第一句话是“产业兴旺”。对比2005年,就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也是5句话。那5句话的第一句话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和“产业兴旺”有什么区别?显然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生产发展”主要指的是农业发展。“产业兴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拓展、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我们中央文件提出农业多功能性是在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的。在农业多功能性这个概念上,这是日本人(首先提出的),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修改《农业法》的时候,把这个概念加进去的。日本人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日本农产品的竞争力很差,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当然是全世界最高的,大规模进入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如果按照竞争力来计算、来比较的话,日本农产品就没有必要生产了,这显然是不行的。

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不一样,工业产品可以说某一个产品不生产了,完全进口,但是农产品显然是不行的。不行你得找理由、找依据。经济学不讲这个东西,就是按照你的竞争率来看的。

我们大家学国际贸易的都知道,国际贸易就按照产品的竞争力来看的。某种产品有竞争力,你就多生产,没有竞争力你就少生产不生产。我非常佩服日本人的农业经济学界,居然想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个法宝。日本人对他的大米很自豪,一斤大米好几十块钱,卖到国内也是好几十块钱。超市有进口的日本大米,好几十块钱。那有什么竞争力?大米嘛!在美国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1、2块钱的样子。

我生产大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本人吃大米的需求,我生产的时候它是湿地,天上、地下、水里、地里的,有很多生物和这个食品是相关联的。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这些就都没有了。如果不种水稻,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日本的很多文化、很多节日,和这个水稻是相关的。再过几代人就不记得这个节日了,我们当然也是一样的。今天是大雪,下一个节气就是冬至了。这个是节日,这个是我们的文化是相关的。所以,我就必须种水稻。不能按照竞争力,我竞争力弱我就不种了,不行。

当时我们想的是,我们引进这个概念,也主要是和美国人,包括其他的国家在谈判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出这个法宝。“十九大”报告提出来,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了。现在的农业是什么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农业、农村的需要,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农业的要求更高了,农业目前仅仅局限在我提供农产品上,这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除了传统的产品之外,除了稻米之外,我还要提供什么休闲旅游、提供生态环境。现在57%的人,在2020年前后,60%以上的人要住在城市里。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是文化教育。很多城市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辣椒是怎么长出来的,小麦和韭菜是什么区别?你得让他去看、让他去摘、让他去劳动,周末的时候去干一干就知道了,什么是粒粒皆辛苦,去干了就知道了。产业兴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就强了,农业不能光靠财政,尤其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们的财政能力还很弱,不仅现在很弱,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你依然还是很弱。你去美国看看,差距确实很大。所以,农业需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怎么增强?靠产业兴旺。

刚才提到了城乡发展战略8个方面的内容,我只挑一个,就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衔接。

全国农户状况是这样的,到2016年底,全国2.3亿农户,大约农业经营户2.1亿,另外2000万就不经营农业了,跟农业没有关系了,尽管是在农村,可能到城市来了。平均农户承包地不到8亩耕地,每个地块不到1亩。2008年以后,我们这个土地流转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地方政府怎么推动的?到2010年前后的时候,有些地方政府给转出者、转入者都奖励500块钱。截止到2016年底土地流转总面积4.71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5.1%,1/3以上的土地都流转了,不在承包户手里了。流转以后的情况怎么样?规模比较大的农户,或者是经营主体,是1052.1万家,还有50亩以上的是356.6万家。这是农业部提供的数据。

世界银行把30亩以下规模的农户界定为小规模农户,30亩以上不叫小规模了,他已经可以了。

30亩以上的,1000万家多一点。这个规模我们看一下,这是我们经过08年以来,经过10年千辛万苦,中央政府发布一系列的政策,地方政府又拿钱支持形成的。这个规模算什么?还是小农户。不要说和美国比、和巴西比,你去欧洲看看,你还是小农户。所以,总体上,我们小规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个人判断,到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们的小规模经营的总体状况依然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当然,大规模会逐渐增加。所以,在小农户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说你要不要的问题,而且要看怎么在小农户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这么一个判断了,可惜的是,到现在了,主要关注的不是把小农户拿到现代化的体系上,稍微有点偏差。中国农户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把它界定为纯农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非农户。

一兼农户、二兼农户、非农户,怎么把他们纳入到现代化的体系中来?主要靠土地流转。非农户就是不干了,我不经营农业了,但是他家有承包地。你不经营农业,你得让别人干。还有一小部分的二兼农户还要干。有些二兼农户和非农户,实际上只经营几分地,其他的我不要了,周末种一种,种种菜,你就不用管他了。纯农户和一兼农户,主要是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纵向协作体系。比如说,市场体系,批发市场,电商的体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总的判断是这样,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农户,倾向于采用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是蔬菜、瓜果,种蔬菜的菜农,一个大棚好几亩地,三四亩地,夫妻俩辛辛苦苦干一年,根本没有什么节假日,大概是夏天的时候,七八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要晒棚、要消毒。这类农户倾向于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有其他市场体系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纳入现代化的企业。

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农户,主要是粮食作物,这类是加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协作形式。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这些。

下面跟大家讲两个合作社的例子。一个是河南荥阳的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10年成立的。最初是6户,6户发起户,到2013年发展到203户,5000亩地。从2014年起就不发展成员了,而是发展社员,就是服务的对象。到15年,发展到了12000户,51000亩。

怎么提供服务?这是他们自己发的宣传片,中间写着“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测土配肥、统一选购良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械收割、统一回收销售”,六个统一。下面5万多亩地没有办法统一种,服务是合作社提供,主要下面设立生产要素车间,大概500到1000亩地,就是一片,相当于片长,有人管着,提醒农户该浇水了,该收割了。合作社由收割机把粮食收获了,得有人看着,收割完了以后当着你的面,称重、你签字,合适以后拉到合作社,就跟你没有关系了。弄完以后把这个钱打到账户里,卖种子、卖化肥的时候,你有几亩地,你领多少化肥都是有标准的,也不要钱,都计帐。

卖完粮食你需要把种子、化肥各种服务的需要收获,需要服务,各种服务的价钱扣除以后申请下来打到你帐上,农户很清楚。

这个合作社的运营机制很简单,有核心成员、普通成员、社员,社员不是合作社成员,社员是服务对象,大概就是这样子。到了2017年的时候,成为核心成员6户没变,普通成员有退社的,到180户,社员的数量有1.9万户,这是很大的一个合作社。

我个人看到的合作社就是社员数最多的可能就是这个合作社,决策机制是核心成员、普通成员共同参与决策,社员不参与决策。

盈余分配,社员是享受服务,不谈盈余分配,成员是享受分配的。合作社运行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以小麦为例,它和传统农户相比,它的成本节约了110块钱,可能不是学农业经济的同学,有的同学对这个没有这个概念,真正种一亩小麦能够赚两三百块,你节约了1/3以上。还有因为它那个小麦品质比较好,卖的价钱比较高,多卖一些,每亩地多卖了400多块钱,效果非常好,这是第一个合作社。

第二个合作社是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2009年成立的,这个合作社是河南乡仁发村支部书记李凤玉同志带领其他6户村民注册成立了这个合作社,当时的黑龙江的政策就是农民注册合作社以后去买农机,买农机达到一定量以后加上补贴量要达到一千万以上,这个要求很高。一千万,农民拿出六七百万,这个要求很高。所以他们5个人每个人入社,每个人50万,这7个人才300多万,差的很远,李凤玉同志自己又出了500万,我说老李你资金很雄厚,总出资达到850万元,再加上国家补贴的1234万元,加上原来的资金是2000多万,如果算企业也是一个不错的企业,对合作社而言它的资金非常雄厚。当年租地,租了一千亩地,为当地农户代耕,第一年亏了,亏了接近200万,到年底的时候,我们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机在黑龙江都能找到,最先进的农机在东北、西北都能找到,最先进的农机都在中国有设厂,在西方国家卖不了几台,增长量都在中国,这是很先进的机器。

到年底的时候,就合计这个事亏了,正在这个时候黑龙江省委、当时的农委同志走到这个地方问情况,说国家给你补贴1200多万,不是给你们7个人分了,另外7个人再组建一个合作社国家再拿一千万,再给7个人再分,国家还拿的起钱吗?国家给你这么多钱是让你吸收农民入股,买多少农机有一个最大的饱和的作业量。达到饱和了,农机作业量达到饱和了你才能盈利,当然这个账很好算,李凤玉非常精明的人,他说那很简单,他就动员村民,因为他是村支部书记,动员他们村民说你们出去打工,把土地入股得了,入股价经谈判是350块钱,保底价是这样,年底分红的时候,既然先合作社了,国家的补贴要平均量化到每个人头上,不是你把国家补贴带走,我们带不走,但是资金钱要量化到每个人头上,到年底参与分配,每一个入股农户还参与分配,这样农户觉得很好。350块钱,原来种地是240块钱,东北的地不值钱,东北的土地太多,而且是一季稻,到年底,盈利1324万,村民都参与分红。第二年更多农户加入到合作社,第二年,从1.5万亩增加到了3万亩,盈利从1342万增加到2758万,正好翻一番,那几年粮食价格也好。2013年、2014年、2015年都在增加,今年它的收获已经完成了,南方的水稻还在生长,不过东北的收获已经完成了,总盈余是3600万,每亩地能够达到602块钱,也就是非入社的农民每亩增加一百块,效果很好。而且说实话这个合作社和第一个合作社不一样,第一个合作社提供服务永远都亏损,这个合作社他是靠李凤玉同志个人的经营能力,而且对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农产品市场价格总是波动的。我很担心,这几年一直关注它,好在一直到今年,经营效果还是非常好。

总体认识,这个合作社还是不错的,合作社很规范,给农民提供服务也规范。

比较这两个合作社,刚才讲的那个新田地合作社给成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大家可能在一些报刊上看到“土地托管”这个词,实际上是托管的形式。山东省供销社改革在全省范围内1/3的土地都纳入到了土地托管这个范围,效果和新田地合作社差不多,这个活不是光新田地合作社干的,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在干,尤其是山东省,把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个仁发合作社土地入股,就是满足了一部分到城里打工、不种地,土地在家里也荒废了,干脆就入股,反正也不种,你替我种着,他这个效果也很好。当然也有效果不是很好的,总比荒废了好。服务内化、风险共担及这两个合作社方式不一样,但都是把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系里面的有效方式,当然,还有其他方式。

我们总结起来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形式有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大方面就是土地流转,包括出租、入股、退出。我们讲叫小农户、大经营,每一个农户承包地是很小的,但是要合在一块也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30亩以上的,尽管和美国相比我们根本算不了什么,美国五六百亩上千亩地基本上不盈利,我们30亩地还想盈利?很难。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台湾的叫小地主、大佃农。但是我们的土地所有制不同,他们是私有制,我们是承包,结果差不多。

第二个形式就是小规模+社会化服务。就是把小规模的农户纳入到现代化的经营体系里面,通过社会化服务。

另外规模经营也需要什么?刚才我讲山东供销社改革的经验,充分证明规模化农户弄几百亩也需要社会化服务。如果一个农民流转50亩地,要买一个拖拉机都几十万,50亩地能赚多少钱?他也不能充分利用,他就亏了,所以他也需要别人提供社会化服务,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我们中国农村现在是非常重要,甚至比土地流转重要的多。

在这个过程中,合作社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个人看法,第一个就是他是联结专业农户与龙头企业的纽带,不管你这个农户稍微大一点还是小一点,但总要和龙头企业对接。美国的农场几千公顷甚至更大也要连接合作社,我们几十亩地的小农场难道就能单独对接市场?不可能的。要和合作社对接,要和龙头企业对接,直接联系龙头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发现这个有问题,缺一个环节就是合作社。有很多龙头企业他主动要求农民组建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

第二个就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合作社。要么加入合作社,要么组建合作社,可能现在合作社中的1/3左右——现在合作社有180万家——1/3左右是农民专业大户,这个专业大户就是30亩以上或者更多以上,你办合作社或者加入别人合作社,共同闯市场,单个农户不管多大闯市场是不可能的。

(转自2017年12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大国·新时代》系列报告会第三场的主旨演讲。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发行时间:2018-02-15
网站编辑:孔祥智
  
来源:研究所

我们知道“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乡村振兴战略内涵非常丰富。第一个报告人宋洪远主任把这个内涵讲得非常清楚。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了5句话,20个字。这5句话的第一句话是“产业兴旺”。对比2005年,就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也是5句话。那5句话的第一句话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和“产业兴旺”有什么区别?显然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生产发展”主要指的是农业发展。“产业兴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拓展、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我们中央文件提出农业多功能性是在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的。在农业多功能性这个概念上,这是日本人(首先提出的),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修改《农业法》的时候,把这个概念加进去的。日本人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日本农产品的竞争力很差,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当然是全世界最高的,大规模进入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如果按照竞争力来计算、来比较的话,日本农产品就没有必要生产了,这显然是不行的。

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不一样,工业产品可以说某一个产品不生产了,完全进口,但是农产品显然是不行的。不行你得找理由、找依据。经济学不讲这个东西,就是按照你的竞争率来看的。

我们大家学国际贸易的都知道,国际贸易就按照产品的竞争力来看的。某种产品有竞争力,你就多生产,没有竞争力你就少生产不生产。我非常佩服日本人的农业经济学界,居然想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个法宝。日本人对他的大米很自豪,一斤大米好几十块钱,卖到国内也是好几十块钱。超市有进口的日本大米,好几十块钱。那有什么竞争力?大米嘛!在美国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1、2块钱的样子。

我生产大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本人吃大米的需求,我生产的时候它是湿地,天上、地下、水里、地里的,有很多生物和这个食品是相关联的。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这些就都没有了。如果不种水稻,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日本的很多文化、很多节日,和这个水稻是相关的。再过几代人就不记得这个节日了,我们当然也是一样的。今天是大雪,下一个节气就是冬至了。这个是节日,这个是我们的文化是相关的。所以,我就必须种水稻。不能按照竞争力,我竞争力弱我就不种了,不行。

当时我们想的是,我们引进这个概念,也主要是和美国人,包括其他的国家在谈判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出这个法宝。“十九大”报告提出来,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了。现在的农业是什么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农业、农村的需要,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农业的要求更高了,农业目前仅仅局限在我提供农产品上,这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除了传统的产品之外,除了稻米之外,我还要提供什么休闲旅游、提供生态环境。现在57%的人,在2020年前后,60%以上的人要住在城市里。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是文化教育。很多城市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辣椒是怎么长出来的,小麦和韭菜是什么区别?你得让他去看、让他去摘、让他去劳动,周末的时候去干一干就知道了,什么是粒粒皆辛苦,去干了就知道了。产业兴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就强了,农业不能光靠财政,尤其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们的财政能力还很弱,不仅现在很弱,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你依然还是很弱。你去美国看看,差距确实很大。所以,农业需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怎么增强?靠产业兴旺。

刚才提到了城乡发展战略8个方面的内容,我只挑一个,就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衔接。

全国农户状况是这样的,到2016年底,全国2.3亿农户,大约农业经营户2.1亿,另外2000万就不经营农业了,跟农业没有关系了,尽管是在农村,可能到城市来了。平均农户承包地不到8亩耕地,每个地块不到1亩。2008年以后,我们这个土地流转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地方政府怎么推动的?到2010年前后的时候,有些地方政府给转出者、转入者都奖励500块钱。截止到2016年底土地流转总面积4.71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5.1%,1/3以上的土地都流转了,不在承包户手里了。流转以后的情况怎么样?规模比较大的农户,或者是经营主体,是1052.1万家,还有50亩以上的是356.6万家。这是农业部提供的数据。

世界银行把30亩以下规模的农户界定为小规模农户,30亩以上不叫小规模了,他已经可以了。

30亩以上的,1000万家多一点。这个规模我们看一下,这是我们经过08年以来,经过10年千辛万苦,中央政府发布一系列的政策,地方政府又拿钱支持形成的。这个规模算什么?还是小农户。不要说和美国比、和巴西比,你去欧洲看看,你还是小农户。所以,总体上,我们小规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个人判断,到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们的小规模经营的总体状况依然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当然,大规模会逐渐增加。所以,在小农户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说你要不要的问题,而且要看怎么在小农户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这么一个判断了,可惜的是,到现在了,主要关注的不是把小农户拿到现代化的体系上,稍微有点偏差。中国农户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把它界定为纯农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非农户。

一兼农户、二兼农户、非农户,怎么把他们纳入到现代化的体系中来?主要靠土地流转。非农户就是不干了,我不经营农业了,但是他家有承包地。你不经营农业,你得让别人干。还有一小部分的二兼农户还要干。有些二兼农户和非农户,实际上只经营几分地,其他的我不要了,周末种一种,种种菜,你就不用管他了。纯农户和一兼农户,主要是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纵向协作体系。比如说,市场体系,批发市场,电商的体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总的判断是这样,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农户,倾向于采用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是蔬菜、瓜果,种蔬菜的菜农,一个大棚好几亩地,三四亩地,夫妻俩辛辛苦苦干一年,根本没有什么节假日,大概是夏天的时候,七八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要晒棚、要消毒。这类农户倾向于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有其他市场体系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纳入现代化的企业。

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农户,主要是粮食作物,这类是加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协作形式。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这些。

下面跟大家讲两个合作社的例子。一个是河南荥阳的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10年成立的。最初是6户,6户发起户,到2013年发展到203户,5000亩地。从2014年起就不发展成员了,而是发展社员,就是服务的对象。到15年,发展到了12000户,51000亩。

怎么提供服务?这是他们自己发的宣传片,中间写着“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测土配肥、统一选购良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械收割、统一回收销售”,六个统一。下面5万多亩地没有办法统一种,服务是合作社提供,主要下面设立生产要素车间,大概500到1000亩地,就是一片,相当于片长,有人管着,提醒农户该浇水了,该收割了。合作社由收割机把粮食收获了,得有人看着,收割完了以后当着你的面,称重、你签字,合适以后拉到合作社,就跟你没有关系了。弄完以后把这个钱打到账户里,卖种子、卖化肥的时候,你有几亩地,你领多少化肥都是有标准的,也不要钱,都计帐。

卖完粮食你需要把种子、化肥各种服务的需要收获,需要服务,各种服务的价钱扣除以后申请下来打到你帐上,农户很清楚。

这个合作社的运营机制很简单,有核心成员、普通成员、社员,社员不是合作社成员,社员是服务对象,大概就是这样子。到了2017年的时候,成为核心成员6户没变,普通成员有退社的,到180户,社员的数量有1.9万户,这是很大的一个合作社。

我个人看到的合作社就是社员数最多的可能就是这个合作社,决策机制是核心成员、普通成员共同参与决策,社员不参与决策。

盈余分配,社员是享受服务,不谈盈余分配,成员是享受分配的。合作社运行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以小麦为例,它和传统农户相比,它的成本节约了110块钱,可能不是学农业经济的同学,有的同学对这个没有这个概念,真正种一亩小麦能够赚两三百块,你节约了1/3以上。还有因为它那个小麦品质比较好,卖的价钱比较高,多卖一些,每亩地多卖了400多块钱,效果非常好,这是第一个合作社。

第二个合作社是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2009年成立的,这个合作社是河南乡仁发村支部书记李凤玉同志带领其他6户村民注册成立了这个合作社,当时的黑龙江的政策就是农民注册合作社以后去买农机,买农机达到一定量以后加上补贴量要达到一千万以上,这个要求很高。一千万,农民拿出六七百万,这个要求很高。所以他们5个人每个人入社,每个人50万,这7个人才300多万,差的很远,李凤玉同志自己又出了500万,我说老李你资金很雄厚,总出资达到850万元,再加上国家补贴的1234万元,加上原来的资金是2000多万,如果算企业也是一个不错的企业,对合作社而言它的资金非常雄厚。当年租地,租了一千亩地,为当地农户代耕,第一年亏了,亏了接近200万,到年底的时候,我们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机在黑龙江都能找到,最先进的农机在东北、西北都能找到,最先进的农机都在中国有设厂,在西方国家卖不了几台,增长量都在中国,这是很先进的机器。

到年底的时候,就合计这个事亏了,正在这个时候黑龙江省委、当时的农委同志走到这个地方问情况,说国家给你补贴1200多万,不是给你们7个人分了,另外7个人再组建一个合作社国家再拿一千万,再给7个人再分,国家还拿的起钱吗?国家给你这么多钱是让你吸收农民入股,买多少农机有一个最大的饱和的作业量。达到饱和了,农机作业量达到饱和了你才能盈利,当然这个账很好算,李凤玉非常精明的人,他说那很简单,他就动员村民,因为他是村支部书记,动员他们村民说你们出去打工,把土地入股得了,入股价经谈判是350块钱,保底价是这样,年底分红的时候,既然先合作社了,国家的补贴要平均量化到每个人头上,不是你把国家补贴带走,我们带不走,但是资金钱要量化到每个人头上,到年底参与分配,每一个入股农户还参与分配,这样农户觉得很好。350块钱,原来种地是240块钱,东北的地不值钱,东北的土地太多,而且是一季稻,到年底,盈利1324万,村民都参与分红。第二年更多农户加入到合作社,第二年,从1.5万亩增加到了3万亩,盈利从1342万增加到2758万,正好翻一番,那几年粮食价格也好。2013年、2014年、2015年都在增加,今年它的收获已经完成了,南方的水稻还在生长,不过东北的收获已经完成了,总盈余是3600万,每亩地能够达到602块钱,也就是非入社的农民每亩增加一百块,效果很好。而且说实话这个合作社和第一个合作社不一样,第一个合作社提供服务永远都亏损,这个合作社他是靠李凤玉同志个人的经营能力,而且对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农产品市场价格总是波动的。我很担心,这几年一直关注它,好在一直到今年,经营效果还是非常好。

总体认识,这个合作社还是不错的,合作社很规范,给农民提供服务也规范。

比较这两个合作社,刚才讲的那个新田地合作社给成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大家可能在一些报刊上看到“土地托管”这个词,实际上是托管的形式。山东省供销社改革在全省范围内1/3的土地都纳入到了土地托管这个范围,效果和新田地合作社差不多,这个活不是光新田地合作社干的,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在干,尤其是山东省,把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个仁发合作社土地入股,就是满足了一部分到城里打工、不种地,土地在家里也荒废了,干脆就入股,反正也不种,你替我种着,他这个效果也很好。当然也有效果不是很好的,总比荒废了好。服务内化、风险共担及这两个合作社方式不一样,但都是把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系里面的有效方式,当然,还有其他方式。

我们总结起来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形式有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大方面就是土地流转,包括出租、入股、退出。我们讲叫小农户、大经营,每一个农户承包地是很小的,但是要合在一块也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30亩以上的,尽管和美国相比我们根本算不了什么,美国五六百亩上千亩地基本上不盈利,我们30亩地还想盈利?很难。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台湾的叫小地主、大佃农。但是我们的土地所有制不同,他们是私有制,我们是承包,结果差不多。

第二个形式就是小规模+社会化服务。就是把小规模的农户纳入到现代化的经营体系里面,通过社会化服务。

另外规模经营也需要什么?刚才我讲山东供销社改革的经验,充分证明规模化农户弄几百亩也需要社会化服务。如果一个农民流转50亩地,要买一个拖拉机都几十万,50亩地能赚多少钱?他也不能充分利用,他就亏了,所以他也需要别人提供社会化服务,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我们中国农村现在是非常重要,甚至比土地流转重要的多。

在这个过程中,合作社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个人看法,第一个就是他是联结专业农户与龙头企业的纽带,不管你这个农户稍微大一点还是小一点,但总要和龙头企业对接。美国的农场几千公顷甚至更大也要连接合作社,我们几十亩地的小农场难道就能单独对接市场?不可能的。要和合作社对接,要和龙头企业对接,直接联系龙头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发现这个有问题,缺一个环节就是合作社。有很多龙头企业他主动要求农民组建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

第二个就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合作社。要么加入合作社,要么组建合作社,可能现在合作社中的1/3左右——现在合作社有180万家——1/3左右是农民专业大户,这个专业大户就是30亩以上或者更多以上,你办合作社或者加入别人合作社,共同闯市场,单个农户不管多大闯市场是不可能的。

(转自2017年12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大国·新时代》系列报告会第三场的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