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配制度首先要体现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
据《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03年第21期载文指出,我国贫富悬殊的趋势仍在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出了问题, 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社会财富比例过小,大量的社会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2002年我国10万亿元GDP中,城乡居民分得5.6万亿元,而工资总额只有1.2万亿元,只占GDP的12%,占城乡居民全部收入的21.4%。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这种倾向认为,与劳动相比,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资本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理当占大头。正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和混乱的制度安排,造成了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比例过小。
分析劳动与资本要素在美国和英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美国在1870-1984年期间的114年中,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1870年和1880年,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50%,1980-1984年期间为74.3%;资本要素收入所占比重,1880年和1890年为24.5%,1970-1974年期间为16.6%。也就是说,在114年间美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不仅资本要素收入始终占小头,而且劳动收入所占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而资本要素收入则恰恰相反。英国在1860-1984年的124年中,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1860-1869年,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45.2%;1975-1979年为68.8%。资本要素收入所占比重,1910-1914年为36.5%,1975-1979年为21.9%。也就是说,在英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资本要素收入也始终只占小头。
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分配制度首先也要体现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因为在生产领域中,劳动和劳动者才是财富的最主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