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召开庆祝国际合作社日座谈会
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和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于7月14日联合召开庆祝第十届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暨第82届国际合作社日座谈会。会议由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姚康镛主持,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院长王翠玉,研究会的顾问、专家刘刚、葛修禄、孙仲彝、赵宝林、姚铭尧,杨浦、虹口、徐汇等区妇联干部,8个编织等合作社的姐妹,共30余人参加了座谈。
会上,王翠玉院长向与会者介绍了创办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的历程,就如何使女子平民培训教育与合作社运动相结合,畅谈了10年来的“四个感悟”和“四个突破”。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在培育下岗女工技能,组织弱势群体创业、自立,维护社会稳定,走合作道路等方面的事迹,使与会者深受教育。
学员们在座谈会上踊跃发言,交流了就业的艰辛,创业的体会。翔殷四姐妹编织合作社(筹)的陶丽娟、张蓓等4人平时对编织较有兴趣,参加学院培训后,自发组织起来,自筹资金,自接任务,自行设计,加工出口羊毛围巾、披肩,从中得到了锻炼。她们团结一致,信心十足,决心依靠自身力量,把合作社办好。由单亲妈妈组成的杨浦平凉丹青制衣合作社是一个4050非正规就业组织。她们在小阁楼上搭起裁剪台,在又小又闷热的地方缝制衣服,条件十分艰苦。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合作社顺利制订了章程,申办了营业执照;去年下半年起进行第二次创业,租用街面房,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了电动缝纫机、裁剪机、熨烫机,接受批量生产。在学院的帮助下,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牵线搭桥,拓展业务。单亲妈妈们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光启路乐邦女子实验手工编织合作社正处于创建阶段。近几年从国外回来的黄雅云参加培训后,决心走合作社道路。她与另一个姐妹合作,创办合作社,前期投资7万元,购置横机设备,让下岗姐妹入社工作,目前处于样品制作中。她们还准备配合学院的教育,成为学院培训实践基地。
有的学员还在会上谈了合作社创办发展过程的曲折。宝山横沙巾帼编织合作社于2002年6月成立,经过2年的努力,从当初的13名社员发展到目前的72名社员。队伍稳定,效益提高,2002年人均收入800元,2003年人均收入1200元,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500元以上。今年5月,合作社联系了一家民营外贸公司,商定由民企提供稳定的外贸加工任务,但是乡政府认为该民企比合作社的加工任务大,解决农民就业的人员多,就决定让该民企入户横沙岛,并明确由该民企代替合作社开展岛上的编织加工任务。这样,从零开始创办而成的合作社被民企代替。姐妹们转而为老板打工,心中不是滋味。
参加座谈的专家们,对女子学院的工作和合作社创建大为赞赏,认为在庆祝第十届联合国国际合作社日暨第82届国际合作社日之际,发扬光大合作精神犹为重要。他们说,把女子平民教育与创办合作社相结合,有着普遍意义。发展合作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些专家还对与会的合作社姐妹进行鼓励,要立足于自立,要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但不能在心理上、物质上依附于政府、学校;创建合作社,要坚持“手拉手,一起干”实现共同富裕的宗旨,要有团队精神,要确立产权概念,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合作社要不定期地进行交流,启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