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石化减员职工可持股
上海石化在改革中走出通畅路:主辅分离,盘活闲置资产;职工分流,不必下岗,可以成为持股职工。企业、社会、职工得到三赢,一策化解了国有企业冗员负担和社会就业矛盾的两个难题。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辅业,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脱离主业,使主业轻装上阵。其间,横亘着的一道坎是:如何安排好改制企业的职工。
上海石化的改革抓住了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两个关节点,使之相互关联并同时激活。公司首先对前述三类资产进行清算、评估,厘清改制企业的资产状况,明确股份和权益。改制企业的原有职工,除了可以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离开岗位按规定得到经济补偿补助金之外,他们多了一个选择:参加企业改制,成为改制后企业的职工,但应得的补偿补助金则全部转为在新企业中拥有的股权,成为持股职工。
改制企业的股权结构由职工补偿补助金置换股、经营者岗位激励股、经营者或职工现金购股等组成。其中经营者岗位激励股是对改制后的企业经营者的一项激励措施,经营者任期届满经审计确认资产保值增值率超过银行同期利率时,才归经营者处置。
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王仁德介绍说,是否参加改制,完全尊重职工个人意愿,但大部分职工还是选择参与,将自己的补偿补助金转为股权。
上海石化分离的辅业包括非主业产品的加工单位、生产辅助单位,以及生活后勤服务单位等,范围广、人员多。但是按照严谨规范、积极稳妥、优化结构的原则,改革自去年推进以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3月改制的上海博海餐饮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公司原来是以上海石化职工食堂经营为主的企业,严格按照改制的程序走,并强调民主管理,使改制方案在职代会上获96%赞成率。如今,改制后的企业建成了上海第一家日供应能力1~2万份的热链快餐生产线,业务已拓展到上海国际赛车场、浦东国际机场等,成为F1等各类赛事指定快餐服务供应商。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为社会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截止最近,列入公司辅业改制、退出计划的88家单位,已有30家完成了改制,分流职工已超过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