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韶山村集体经济日益发展
记者在韶山村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200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到了2006年,全村经济总产值达到1.2亿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3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到7480元。近几年来,韶山村依托特殊的“窗口”地位,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龙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特色之路。目前,村里有纪念园、停车场、建筑公司等6家集体企业,年创利300多万元。村民们利用独有的优势,做起了纪念品生意,开起了饭馆,办起了“农家乐”,种起了“祖田米”,腰间的钱袋一天天见长。
如今的韶山村,楼房林立,白墙青瓦,花果满园,道路平坦,村容整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们早已用上了手机、空调、电脑、汽车等高档商品,水泥公路通到每家每户,许多农户用上了沼气、太阳能,连污水、垃圾也是统一排放、统一运送。据统计,这个仅400多户的村子,私家轿车就有45辆。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通过“我是毛主席家乡人,要为毛主席添光彩”、“美德在农家”、“五好家庭”评选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珍惜韶山声誉、维护韶山形象,成为韶山村人的自觉行动。
一直以来,韶山村有这样的规定:60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享有300元至500元不等的养老金,16岁以下的村民每人每年由村里缴纳100元保险金。对有子女考入大学的村民,分别给予2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同时,村里每年还拿出1至2万元慰问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照顾他们的生活。全体村民都分享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