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暨专题讨论会综述
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于
会议认为,“十一五”期间上海城镇集体经济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涌现出一批成功的联社、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力量。然而,面对“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不断壮大的国有经济和蓬勃发展的个私经济相比,城镇集体经济必须突破现有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瓶颈,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学习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做法,积极融入多元化,在上海城区新一轮发展中,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新贡献。
建设“四个中心”,关注民生福祉,离不开城区集体经济
本会顾问刘刚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员工当家作主的民主精神,劳动和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机制,倡导互助合作,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愿景,是市场经济中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当今,发达国家的合作经济、员工持股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不断创造多种多样的新形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更加离不开集体经济。因此,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都要认识到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尤为迫切。
上海长宁万宏集团是新世纪改革中建立的区属集体资产控股的企业集团。经过十年来的发展,企业改变了全系统亏损的状况,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收等均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如“十一五”期间,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2006年增长51.3%,申报专利423项,技术改造投资3058.06万元,6户集体企业获得39项各级荣誉证书,7户集体企业申报成功的48项科技项目获得扶持资金1955.6万元。该集团陈晓理总经理说,“十一五”期间,我们抓稳定托底,求改革发展,一是搭建服务企业保障稳定的平台,积极为二十多家企业托底维稳,提供再就业机会和各种补充养老保障。2005年,全系统共有上岗职工两千余人,协保人员三千五百余人,各类下岗、退休人员1.3万人,集团为确保长宁区社会稳定承担了大量改革成本。二是整合优势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基地,现有核心企业3家,骨干企业3家,培育企业2家,还创办创意园区,进行助学帮扶,开办敬老院,对社会作出贡献,这些都成为了长宁公有制经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十二五”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发展改革,稳定托底。以创新驱动,把集团逐步打造成企业品牌突出、产业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具有都市型工业鲜明特色的现代工业投资集团。但是现有集体企业中经营者持股、激励机制等问题不如私有企业灵活和有力,我们担心,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企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部门支持和指导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的原动力。
本会骆德芸副秘书长在介绍2010年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开展“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尤为迫切”系列活动的安排,具体为“四个一”,开展一次“尤为迫切”的征文活动,与市社联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相结合;依靠社会支持,帮助全国人大代表争取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一份有关城镇集体经济立法的提案;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专题研讨会,研究城区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改革瓶颈和发展方向;组织一次大型研讨活动,宣传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的典型,研判政府对城区集体经济创新驱动的扶持。
城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亟待突破现有模式和法规滞后的瓶颈
上海新徐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本会副会长孙志伟认为,把“尤为迫切”作为2011年研究会工作主线很好。现在城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有诸多瓶颈:一是历史发展的模式瓶颈。我们有五十年代的集体经济,有街道集体经济,有联社集体经济等。以前发展得好的集体企业形成“二国营”模式。几十年来,从里弄、街道、区属到市属,集体企业发展了,规模大了,资产属于谁?似乎搞不清了。深化改革要认真梳理,分类界定集体资产。如对其中政府扶持部分、个人出资部分以及劳动积累部分等要界定所有权,支持企业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提高广大劳动者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二是现有法规和政策滞后的瓶颈。目前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有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支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保障。建立社区股份合作企业,撤村建镇已经有了整套政策法规和整套组织模式。集体资产有符合法规的出资人,企业产权结构可以开放,工商部门可以登记设立社区或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制企业,农民可以量化部分集体资产,共享改革成果。然而,城镇集体经济在机构改革中,市集体办撤销,区集管局也相应撤销,政策呼声不畅通,快成了“没人管的孩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过股份合作制三个政策,即1992年的暂行办法,1994年的补充意见,1997年的条例,这是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最好时期。但公司法颁布后,股份合作制成为不伦不类的产物。2010年上海提出对股份合作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其中有一条提出今后不再设立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这些瓶颈如何突破?正是“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扩大开放,合作共赢是城区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路径
长宁区上海华阳检测仪器有限公司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上海华阳电子厂,这个从2万元起家、为解决知青就业的街道小厂,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早从事故障检测仪器研究与生产的专业公司。1992年率先引进境外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兼收并蓄国内外高新技术,对产品全面升级换代,仅近几年企业就获得13项专利技术,其中3项为发明专利,4项为实用新型专利,被上海市科委命名为“双密集型企业”。目前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不含增值税),年净利润282万元。“十二五”期间,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时期,期望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产权制度更加开放,建立起经营者和科技骨干与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股权激励机制。
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市场中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是促进集体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近年来,万宏集团精心选择德必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成功开发法华镇路创意园区。该园区将人文资源与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法华镇路525号——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70年)法华寺的旧址和毗邻交大的优势,巧妙设计,使原来一家服装厂的旧厂房展露新姿。在金融危机时,成功进行招商引资,现有入住的国内外知名创意企业多家,形成了合作双赢的德必“525”新品牌。
原宝钢集团企业开发总公司党委书记、本会名誉会长叶国平说,长宁万宏改革发展的实践定位准、方向明、思路清。企业只有靠高科技、高效益,才能生存发展。改革开放这条路是走对了。衡量一个企业好不好,还要看其对社会的贡献。加工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可以发展城区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大有作为的。
城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政府扶持
上海市委
浦东新区国资委副主任、本会副会长陈仑说,中宣部理论局的文章对“尤为迫切”的表述相当到位、准确。认识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为什么会显得尤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一是要正确看待集体经济改革和地位作用,二是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集体(合作)经济的发展。现在有些部门一讲集体经济,就与历史遗留问题和存在的困难联系起来,认为包袱重重。经过前几轮改革,集体经济有了新成绩,但也留下一些问题。万宏集团在逆境中重生,采用计划经济手段,坚持市场经济理念,拓宽城区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很有创新。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具有国有经济、非公经济无法取代的优越性。但是集体经济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长宁区万宏集团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十二五”的发展中,集体经济必须加大探索创新的力度,集体企业应该比国企更灵活,集体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可以大胆些。浦东新区有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对集体经济遇到的困难,如机构设置、政策问题等,我们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区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等方面加大力度,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服务功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本会顾问袁恩桢说,研究会要进一步探索新情况、新问题。老集体企业发展是重要的,但能否多总结新的集体企业、合作企业,怎样为新的集体(合作)经济产生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今后的工作能否搞些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比如企业核心人员的稳定、激励机制等问题,这是集体企业有权可以办到的。
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副主任、本会副会长陈兆忠认为,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尤为迫切,我们要多研究改革发展中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我们要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理一理,怎么发展也可以排一排。宣传要拓宽思路和方式,有些企业案例可以通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渠道送到政府部门领导的手里。要在“尤为迫切”上做文章,改革什么?发展什么?请专家研讨,反映到上层,影响政府的“顶层设计”。
研讨会上,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顾问、本会副会长王惠玲等同志对研究会过去一年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对搞好研究会今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浦东新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还在现场交流经验,共商如何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
(骆德芸、姚康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