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新一轮重复建设的策动者
《经济参考报》最近刊登李仁虎的文章说,重复建设好像一个幽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时隐时现,挥之不去-现在这个幽灵又现身了。在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在高尔夫球场、各种广场等文体娱乐和公共设施上,在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项目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个幽灵的身影、我们对各地竞相上马以高新技术项目为代表的第三次重复建设浪潮深表忧虑: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渡中,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投资办厂,转而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上慷慨投资,于是导致在一些地方相距不到二三百公里竟出现了二三个甚至更多的大型机场,或规模相近、功能相似的大型港口,同城之内有若干个功能相近的大型广场:机场、港口之类的大型项目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多在数十亿元以上.这种惊人的浪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表面上看来,各种类型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是重复建设的买单人,但事实不尽如此。有的企业的前身就是政府的下属部门,变成企业后仍然行使政府赋予的某种职能,是政府化的企业,其经济管理几乎完全听命于政府,其损失实质上是政府来买单。有的企业是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税收乃至贷款,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不同程度的关照,这类企业作为重复建设的投资主体,其损失的一部分也最终由政府采取或明或暗的方式买单。即使是现在较多的外资和民资进入的高新技术项目,其重复建设造成的苦果也并不像外界和当地政府所说的“企业的投资由企业自己负责”。实际上,各地政府为引进项目,争相在地价、信贷、税收、电价等方面进行无底线的“优惠政策大赛”,为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重。
文章说,政府有形无形、或隐或现地成为重复建设的不同程度的买单人,其根源在于政府追求GDP、人均收入、税收等发展政绩。这种追求行为由于过分注重数字增长以及当政者在某地的短期当政行为,而导致当政者对当地经济发展不重长远,只看眼前,特别表现为产业发展目标短期化、行为短期化。文章认为,大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应更多地放宽投资主体进入的限制,降低投资门槛,制定宏观规划,吸引各类投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地政府出于“诸侯利益”的目的而实施重复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