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对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最近论述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他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报告的这一论述.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报告回答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理由:按照恩格斯所阐述的《共产主义原理》,“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由此可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论述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原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20年前我国之所以要改革开放,基本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今天我国之所以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基本原因之一仍然是旧的所有制关系与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凡是与新的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所有制关系都会发生变革,我们在心理上和政策上应该有所准备。
第二,报告回答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所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要贡献。恩格斯说,“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舍此就不能称为是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舍此也不能称其为市场经济。
第三,报告回答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应该说,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宝贵总结。它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不仅彻底打破了单一所有制发展经济的僵化思路,而且彻底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只能是我赢你输的传统思维,创立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可以形成双赢的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国有经济战线依然过长。因此,我们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必然要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今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按照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坚持这样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前提下坚持国家所有,而不是地方所有;二是必须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管资产、管人与管事三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是按国有资产的重要性不同而履行分级管理的出资人职责;四是设置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五是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六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十六大报告对此已经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论述,关键是我们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上述原则,特别是要在改革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形式,加大监管力度。只有这样,“国有”资产才不会演变为“地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才有法可依,出资人职责才能界定清楚,管理机构才不会重叠臃肿,国有资产才能实现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