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梦奎
一、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 深刻变化
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 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作出四点判断:
(一)经济体制发生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变 化,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已经由封闭半封闭的国家变为开放的国家。中国经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 势。
(三)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过去20年,中 国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2000年 GDP相当于1980年的6倍以上,在人口增加 3亿的情况下,人均GDP翻两番,超过原定 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市场商品供应短 缺的状况已经结束。
(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 就是“温饱有余,富余不足”这样的状态。说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因为现在还有 2000多万人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更 大数量的人口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达到小康。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地区经济发 展不平衡,在实现小康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上步伐有前有后,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 “人均”两个方面。2000年中国(;DP达到 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 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七个经济总量 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国家,经济总量已经相当 可观。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还要提前。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 元,刚刚进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 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 代化全程的三分之二: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 化。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 清醒的认识: :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 政策取向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 进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 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 增长l倍。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 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 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 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 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 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 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 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关系。从发展速度看,新兴产业会超过传统产业;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来看, 在今后比较长的时期,传统产业仍将占主要 地位。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现 代化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在比较高的起点上 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 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九十年代 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 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 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现在不 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 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 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 富裕起来。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 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乡镇企业是农民 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 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初始阶段那种低水 平的规模扩张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 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乡镇企业。 从长远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靠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 移。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 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 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 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 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市化的道路。 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将打破传统的农村 经济的封闭状态,引起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的深刻变化,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将会明显提高,引起市场的扩大。这也就是农村现 代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 能要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为了推 进城市化,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需要改变,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管 理.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 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 展就是不平衡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地区差异的写照。 几十年来,地区政策几经变化,总的说来,各 个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纵向比较发展速 度都很快,但横向比较,地区发展差距是扩大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例如在“九五”时期 和2010年之前,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 即人均GDP的差距,还是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对差距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发展速度的差 异。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 市、县之间,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 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 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 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 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 大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 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 一个大局。西部地区,西南五省、市、区加上 西北五省、区,如果再如上比照执行西部政策的广西和内蒙,面积占全国的7l,3%,人口 占全国的28.5%,而GDP只占17.8%。可以 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 不是在东部,而是在西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东部,而最后的落脚点是在西 部。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 的现代化。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 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 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 题。2000年11月底大陆人口12.6亿,2010 年全国人口可以控制在14亿,中国增加1 亿人口的最短的时间,是1969年9月到1974 年6月,从8亿增加到9亿,只用四年零九个 月时间。现在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但增 势明显趋缓,最紧张的时期可以说已经过去 了。预测在2035年左右人口高蜂期,即使按 最保守的测算,也能够控制在16亿以内。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 口质量。现在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 题。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 国家在入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 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 题。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 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 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 度。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 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 调整,形成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现在 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 予更多的关注。按照“十五”计划,2005年经济增长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 2000年减少10%。经济发达国家在人均 2000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我国在人均不到 800美元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控制环境污 染,难度更大,要靠长期努力。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是长远大 计。主要是水资源和能源问题。水资源短缺 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特别是北方,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和加强管理,全 面推行节约用水制度。能源主要是石油问 题。国内石油开发不能满足需要,2000年进口7000多万吨,很快就会达到1亿吨。2010 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会达到50%。要在国 际上寻找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建立国内石油储备体系,像过去抓食粮那样抓石油。我 国资源相对短缺,在进出口贸易中,要减少初 级产品出口以节约资源,进口资源消耗多的 产品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 “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 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 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 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 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阶 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 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们正在进行 “三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 适应的各方面的体制或制度建设,也可以说 是体制或制度文明建设。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 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 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 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 有负面的。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我国经济技术落后。在 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压力。加入 WTO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合 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本身并不能 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正如舞台本身不足以保证演出成功。加入WTO只是获 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我国经济 的竞争能力。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今后几年是加入WTO以后的过渡时期,要珍惜这几 年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 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 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的压力。今后5年城 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达到了这样的 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 19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 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现在是供过 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 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以上七个方面,是今后5到10年或者更 长时间,经济发展大的趋势和政策取向。这 都是长期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解决这些问题 并不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