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发行时间:2001-02-20
网站编辑:孙海呜
来源:研究所

改革发展研究交流会

编者按  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于2000年12月3日至5日在无锡召开了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代表、联社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百余人。会上,上海财经大学孙海鸣教授作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报告:上海市小企业协调办副主任沈惠就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政策和做法作了讲话;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垂和介绍了艰苦创业的经验;本会顾问、上海财经大学朱鳞教授汇报了本会2000年科研情况;副会长叶国平作了总结报告。现将会议的报告、讲话、经验交流、摘要刊登如下: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孙海呜

    一、上海经济新的发展战略是怎样推出来的

    从1992年以来,大家为什么对上海经济发生兴趣,从城市的面貌大家可以看出,上海

近lo年以来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非常现代化,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消

费水平等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个方面,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经连续9年超过了10%,这是一个

非常不容易的事。而且在9年当中,上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要比全国平均增长速

度高2-3百分点,连续9年都是如此。对照80年代,我们可以发现,在80年代整个10年

当中,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要比全国的增长速度低2—3百分点,最多时要低

4个百分点。在80年代,上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包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与

南部率先对外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以致我们的很多人才外流,流到南

部。像这样的情况,到了90年代才真正改变。

    第二个方面,可以从产权结构上看出来。在这10年当中,上海的产业结构发生厂重大

变化。上海的经济增长,从原来主要依靠工业,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同时带动。在80

年代,上海的第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的生产总值30%还不到,现在已达到50%

以上。也就是说,这10年上海经济增长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创造国民生产总

值能力大大提高,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能力在提高,10年当中增长20个百分点。而且

上海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80年代末25%左右,已上升到

如年代末43%左右。所以上海这样一个产业结构,使上海经济抗经济波动的能力要高

于其他地区。因为当经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如果你这个地方带动增长的主体比

较单一,如果说是工业的话,就会导致工业产品供大于求,就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九五规划”期间就是这样的状况。但上海第三产业也作为一个增长主体,所以相对来说,

所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要比其他地区小,这就是结构调整造成一个非常好的结果。1997

年亚太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但对上海经济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原因就在

此。像我们这样一个第三产业占50%以上地区,在全国只有上诲。过去制约上海经济

特别是制约上海政府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财政问题,应该说这10年大大缓解了,

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lo年当中增加了3倍多。过去,上海政府在很多方面想做点事,包

括墟市建设,人民生活福利等等,但是没有钱。在80年代末,实行定额包干的体制,每

年要上缴中央财政105亿,再加其他一些基金等等大概110多亿。当时地方财政收入总

额不过170多亿,也就是说当时地方政府能够掌握的财政能力也不过50-60亿左右。

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上海每年地方支出500多亿。所以现在能搞很多事,财政的容

量也大。列举这些数字显示出一点,这10年当中,上海经济确实发生变化。至于老百姓

的收人,现在是大大提高了。据统计,上海的人均收入是1万多元,实际可能还要超出一

点。这样的变化究竟是怎么带来的?根据我们的总结,上海的变化,最关键的因素是90

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浦东开发,推进了重大的发展战略调整,将上海从90年代前,全国的

一个工业基地转变为一个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也就是城市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原先上

海在90年代以前,在定位上把它作为全国的一个工业基地,上海在工业总产值方面曾经

在全国占八分之一。现在的经济发展,已不再依赖或者不再简单依赖工业,它可依赖多

方面。这就是上海发展战略调整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我们的发展过程同我们发展战略的

调整密切相关。这个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上海城市目标,被中央和上海概括为:建立经济

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这三大中心中,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是一个新的提法,一个

新的奋斗目标。因为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它和生产基地,或者和从事工业生产大不一

样,它提供的是服务,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通过服务来创造的,所以这是一个重大战略转

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过许多争论,如上海这个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金融产业、贸易产业究竟是为谁服务:有同志提出,上海发展金融产业、贸易产业,首先

应该为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服务。这个观点,就是上海这个金融业、贸易业,首先要做

好上海本地区生产品的出口服务工作,金融业首先要做好上海本地区生产企业的融资、

筹资、投资等服务工作。另外一种观点,上海的金融产业、贸易产业必须为全国服务甚至

为亚太地区服务。最后采取后一种观点,也就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不仅仅是

为上海本市,也就是说上海这个城市的发展要通过金融产业和贸易产业为全国工业和农

业提供各种资金服务和贸易服务,与香港一样,通过金融产业和贸易产业为亚太地区、为

中国大陆内地提供各种服务来赚钱。香港本地工业已经不多了,通过这种方式赚钱,用这

种形式来获得城市财富的积累。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是基于中国继续推行改革

开放。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金融业,也就是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提供都是计划配给的产

物,都是计划安排的产物,当时不需要商业化的操作,贸易也是这样。但是一旦计划体制

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必须自己到金融市场去筹资、融资。如果没有配套的金融贸易等

第三产业的发展,计划体制就没法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第

三产业实际也是一个体制改革的问题。而且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产业的发展,贸易产业

的发展,本质就是对计划体制的替代行为,不仅仅是个发展的行为,而是一个改革的行为。

没有它们的发展,改革就不能推行,市场经济就不能顺利发展。上海看到了这个大趋势,

率先推进金融的市场化、贸易的市场化,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实际

上也是支持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上海的金融产业和贸易产业为全国进行服务,也是带

动全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二、对今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必须加快经济增长,迅速提高城市能级。市府已经提出上海今后的发展主要是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对于GDP增长指标,不再把它作为首要的追求的目标。现在用提高

综合竞争力,替代以前对指标的追求,这是制定“十五”计划非常重大的转变。我的看法,

上海今后的发展,要坚持“三个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继续坚持“三个中

心”推动经济增长,对上海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原因何在呢?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

象上海这样一个城市,要以经济实力来依托。没有实力就谈不上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

中心。这是属于城市能级问题:你的经济实力强大,就意味着你的城市能级水平高:那

么你对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就强,你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幅射能力就强,这就是能级问题。

城市的能级靠什么?靠经济实力,靠财富:上海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二十分

之一。但是,象东京、纽约这样的城市,它们是日本和美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

心,它们国民生产总值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六分之一。一个纽约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

我们全国,东京大约有8000亿美金。这就说明一点,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美国经济的核心

和日本经济的核心,它的城市的能级在这里,它的实力在这里,它有财富在这里;因为经

济规模大,意味商业机会多,大量资源要素涌人。当然他们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一样,像

纽约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0—90%,东京也要占70—80%。像这样的城市都是

服务化,为全国提供各类服务。作为我们中国的香港,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六分之一,所

以香港对我们大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上海,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在我看来,今后上海要

实现三大目标要加快GDP的增长速度,而这个增长仅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

点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大大提高,因为在一个充分

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上海就成为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的一个结合部。对上海十分

有利,这就强化了上海贸易中心的功能。所以我认为GDP每年增长2—3个百分点是不

够的。而且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该维持过去增长率水平,也就是平均每年提

高2个百分点。今后10年再提高20%,要力求使上海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比

重,由现在50%达到70%。我认为,从大趋势上来看,上海具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外部条

件。内部条件相对90年代前来说也大大改善。比如90年代发展中大量的资金投入,现

在可以充分发挥效益,创造更多的GDP出来。

    (二)要推动大都市的战略。上海城市的空间,目前的规模还是不够。特别是人的居

住环境有待改善。城乡要一体化,让出现有农村的空间,推动城市化,城市的范围要扩

大。因为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空间狭小,就意味着相当拥挤,就很难改变人们居住的

环境。我个人看法,上海市区空间,从目标上来说,6600多平方公里,至少要一半土地纳

入到市区的空间范围内:市区可以稀疏一些,居住的环境可以优美一些,这才符合世界

一流城市的要求。现在城市人口大概1600万,包括300万的流动人口。如果上海成为

一个内外的结合部,以后长居的外国商人,包括他们的家属几十万是不稀奇的,是非常正

常的事。这才是国际型的大都市。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提出人才高地的政策,很

多人才向这个城市涌人。城市的经济规模扩大以后,它的能级增长以后,人口规模也会相

应扩大。我认为在人口这个问题上还得解放些思想,要配合城区范围的扩大,人口规模可

以再适当增加。上海的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可能达到2500万。中国毕竟是13亿人口的

国家,作为一个大都市有2500万人口也不算什么。墨西哥城也有3000多万人口。在这

个问题上,要有些新设想,要有些新概念,要有所突破。

    (三)上海今后的发展,要加速与长江三角洲的中等工业城市的一体化进程。  上海要

大力发展服务,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杭州、宁波、扬州等城市,继续承担工业品制造,

形成一体化的分工体系:就是上海提供服务,他们生产产品,这个地区就形成一个都市

圈。这样上海的第三产业·也有服务的对象。而这些中等工业城市,也不必自己化很大代

价去建立为自己工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因为金融业、贸易业、咨询业等等,属于知识密

集的行业,属于在我国目前人才紧缺的行业。建立这样一个结构体系是上海发展方向和目

标,形成像大东京一样的都市圈。这样,上海就有一个扎实的腹地,有一个依托。事实上,

长江三角洲的有些城市,已提出向上诲靠拢:因为商业机会在这里.金融在这里,贸易在这

里,人才在这里,技术在这里,他们可以安心在那里组织劳动力,在那里加工生产,这是一

个很好的分工模式。

    (四)以加入WTO为契机,强化贸易中心的职能。要看准一些大宗产品,像汽车、农产

品之类,赶紧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口岸申请申报工作,到时是指定口岸的。加入WTO的各

国都是指定口岸的;法国在60年代为约束外国汽车的进口,就指定汽车贸易在马赛的

一个小港口。我们中国也肯定指定口岸,我估计3大口岸:北方一个口岸不是大连就是

在天津,中部的口岸可能是上海,南方的口岸不是广州就是深圳。这也会有竞争,谁先做

好准备工作,搞好码头建设,谁就具备优势的条件。上海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正

在规划汽车城。还有一个深水港问题。上海的深水港是按照国际的模式提出建立的,而

且上海集装箱运输的标准实际量是550万标箱,在国际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五)目前,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还要加速培育货币交易中

心。因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随着加入WTO的到来,肯定时间不会长了。现在人民币有

一定的信誉度,只是政府卡住时间表,并不是外商不接受。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包括周

边地区还是相当高的,只是我们接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波的教训以后,推迟了时间表。

记得原先推出的时间表在1998年,后来定在21世纪初,现在没有明确提出时间表:我认

为货币交易中心,上海一定要争取到,因为上海原来有货币交易中心的基础。一旦货币兑

换,货币市场形成的时候,一定要抓到货币市场,看来不比资本市场差;

    (六)推进国民信息化。信息化是上海市推进新三年大变化的基础,主要是信息高速

公路,即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上海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完备的:上海100万户的改造工程

于2000年底已全部完成。现道路已经通畅了,就要看有多少人来利用高速公路,就是有

多少人上网。现在上网率还比较低,还只有40—50万。我认为市政府要利用各种手段,

用经济杠杆来推动大家买家庭电脑。但关键是降低上网费,降低网上产品费用。现在上

网费和网上产品购买的费用,实在和人们的收入不成比例。中国电讯是独家垄断,阻碍

了许多人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很多网站公司要租用线路,但这线路租用费很贵,导致

网站公司信息服务收费也特别高,这样制约了大家去享用它的信息:所以这是恶性循

环:造成电讯费用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垄断: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就是要

建立竞争机制,当然也不能盲日竞争,过度竞争。现在看来垄断竞争的模式是最佳的模

式,是最有利于老百性的模式,有利于厂商的模式,是双赢的模式。(根据录音整理,未经

本人审阅)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发行时间:2001-02-20
网站编辑:孙海呜
  
来源:研究所

改革发展研究交流会

编者按  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于2000年12月3日至5日在无锡召开了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代表、联社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百余人。会上,上海财经大学孙海鸣教授作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报告:上海市小企业协调办副主任沈惠就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政策和做法作了讲话;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垂和介绍了艰苦创业的经验;本会顾问、上海财经大学朱鳞教授汇报了本会2000年科研情况;副会长叶国平作了总结报告。现将会议的报告、讲话、经验交流、摘要刊登如下: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孙海呜

    一、上海经济新的发展战略是怎样推出来的

    从1992年以来,大家为什么对上海经济发生兴趣,从城市的面貌大家可以看出,上海

近lo年以来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非常现代化,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消

费水平等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个方面,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经连续9年超过了10%,这是一个

非常不容易的事。而且在9年当中,上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要比全国平均增长速

度高2-3百分点,连续9年都是如此。对照80年代,我们可以发现,在80年代整个10年

当中,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要比全国的增长速度低2—3百分点,最多时要低

4个百分点。在80年代,上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包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与

南部率先对外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以致我们的很多人才外流,流到南

部。像这样的情况,到了90年代才真正改变。

    第二个方面,可以从产权结构上看出来。在这10年当中,上海的产业结构发生厂重大

变化。上海的经济增长,从原来主要依靠工业,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同时带动。在80

年代,上海的第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的生产总值30%还不到,现在已达到50%

以上。也就是说,这10年上海经济增长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创造国民生产总

值能力大大提高,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能力在提高,10年当中增长20个百分点。而且

上海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80年代末25%左右,已上升到

如年代末43%左右。所以上海这样一个产业结构,使上海经济抗经济波动的能力要高

于其他地区。因为当经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如果你这个地方带动增长的主体比

较单一,如果说是工业的话,就会导致工业产品供大于求,就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九五规划”期间就是这样的状况。但上海第三产业也作为一个增长主体,所以相对来说,

所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要比其他地区小,这就是结构调整造成一个非常好的结果。1997

年亚太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但对上海经济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原因就在

此。像我们这样一个第三产业占50%以上地区,在全国只有上诲。过去制约上海经济

特别是制约上海政府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财政问题,应该说这10年大大缓解了,

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lo年当中增加了3倍多。过去,上海政府在很多方面想做点事,包

括墟市建设,人民生活福利等等,但是没有钱。在80年代末,实行定额包干的体制,每

年要上缴中央财政105亿,再加其他一些基金等等大概110多亿。当时地方财政收入总

额不过170多亿,也就是说当时地方政府能够掌握的财政能力也不过50-60亿左右。

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上海每年地方支出500多亿。所以现在能搞很多事,财政的容

量也大。列举这些数字显示出一点,这10年当中,上海经济确实发生变化。至于老百姓

的收人,现在是大大提高了。据统计,上海的人均收入是1万多元,实际可能还要超出一

点。这样的变化究竟是怎么带来的?根据我们的总结,上海的变化,最关键的因素是90

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浦东开发,推进了重大的发展战略调整,将上海从90年代前,全国的

一个工业基地转变为一个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也就是城市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原先上

海在90年代以前,在定位上把它作为全国的一个工业基地,上海在工业总产值方面曾经

在全国占八分之一。现在的经济发展,已不再依赖或者不再简单依赖工业,它可依赖多

方面。这就是上海发展战略调整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我们的发展过程同我们发展战略的

调整密切相关。这个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上海城市目标,被中央和上海概括为:建立经济

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这三大中心中,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是一个新的提法,一个

新的奋斗目标。因为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它和生产基地,或者和从事工业生产大不一

样,它提供的是服务,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通过服务来创造的,所以这是一个重大战略转

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过许多争论,如上海这个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金融产业、贸易产业究竟是为谁服务:有同志提出,上海发展金融产业、贸易产业,首先

应该为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服务。这个观点,就是上海这个金融业、贸易业,首先要做

好上海本地区生产品的出口服务工作,金融业首先要做好上海本地区生产企业的融资、

筹资、投资等服务工作。另外一种观点,上海的金融产业、贸易产业必须为全国服务甚至

为亚太地区服务。最后采取后一种观点,也就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不仅仅是

为上海本市,也就是说上海这个城市的发展要通过金融产业和贸易产业为全国工业和农

业提供各种资金服务和贸易服务,与香港一样,通过金融产业和贸易产业为亚太地区、为

中国大陆内地提供各种服务来赚钱。香港本地工业已经不多了,通过这种方式赚钱,用这

种形式来获得城市财富的积累。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是基于中国继续推行改革

开放。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金融业,也就是资金的筹措、资金的提供都是计划配给的产

物,都是计划安排的产物,当时不需要商业化的操作,贸易也是这样。但是一旦计划体制

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必须自己到金融市场去筹资、融资。如果没有配套的金融贸易等

第三产业的发展,计划体制就没法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第

三产业实际也是一个体制改革的问题。而且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产业的发展,贸易产业

的发展,本质就是对计划体制的替代行为,不仅仅是个发展的行为,而是一个改革的行为。

没有它们的发展,改革就不能推行,市场经济就不能顺利发展。上海看到了这个大趋势,

率先推进金融的市场化、贸易的市场化,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实际

上也是支持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上海的金融产业和贸易产业为全国进行服务,也是带

动全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二、对今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必须加快经济增长,迅速提高城市能级。市府已经提出上海今后的发展主要是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对于GDP增长指标,不再把它作为首要的追求的目标。现在用提高

综合竞争力,替代以前对指标的追求,这是制定“十五”计划非常重大的转变。我的看法,

上海今后的发展,要坚持“三个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继续坚持“三个中

心”推动经济增长,对上海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原因何在呢?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

象上海这样一个城市,要以经济实力来依托。没有实力就谈不上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

中心。这是属于城市能级问题:你的经济实力强大,就意味着你的城市能级水平高:那

么你对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就强,你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幅射能力就强,这就是能级问题。

城市的能级靠什么?靠经济实力,靠财富:上海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二十分

之一。但是,象东京、纽约这样的城市,它们是日本和美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

心,它们国民生产总值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六分之一。一个纽约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

我们全国,东京大约有8000亿美金。这就说明一点,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美国经济的核心

和日本经济的核心,它的城市的能级在这里,它的实力在这里,它有财富在这里;因为经

济规模大,意味商业机会多,大量资源要素涌人。当然他们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一样,像

纽约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0—90%,东京也要占70—80%。像这样的城市都是

服务化,为全国提供各类服务。作为我们中国的香港,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六分之一,所

以香港对我们大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上海,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在我看来,今后上海要

实现三大目标要加快GDP的增长速度,而这个增长仅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

点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大大提高,因为在一个充分

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上海就成为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的一个结合部。对上海十分

有利,这就强化了上海贸易中心的功能。所以我认为GDP每年增长2—3个百分点是不

够的。而且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该维持过去增长率水平,也就是平均每年提

高2个百分点。今后10年再提高20%,要力求使上海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比

重,由现在50%达到70%。我认为,从大趋势上来看,上海具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外部条

件。内部条件相对90年代前来说也大大改善。比如90年代发展中大量的资金投入,现

在可以充分发挥效益,创造更多的GDP出来。

    (二)要推动大都市的战略。上海城市的空间,目前的规模还是不够。特别是人的居

住环境有待改善。城乡要一体化,让出现有农村的空间,推动城市化,城市的范围要扩

大。因为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空间狭小,就意味着相当拥挤,就很难改变人们居住的

环境。我个人看法,上海市区空间,从目标上来说,6600多平方公里,至少要一半土地纳

入到市区的空间范围内:市区可以稀疏一些,居住的环境可以优美一些,这才符合世界

一流城市的要求。现在城市人口大概1600万,包括300万的流动人口。如果上海成为

一个内外的结合部,以后长居的外国商人,包括他们的家属几十万是不稀奇的,是非常正

常的事。这才是国际型的大都市。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提出人才高地的政策,很

多人才向这个城市涌人。城市的经济规模扩大以后,它的能级增长以后,人口规模也会相

应扩大。我认为在人口这个问题上还得解放些思想,要配合城区范围的扩大,人口规模可

以再适当增加。上海的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可能达到2500万。中国毕竟是13亿人口的

国家,作为一个大都市有2500万人口也不算什么。墨西哥城也有3000多万人口。在这

个问题上,要有些新设想,要有些新概念,要有所突破。

    (三)上海今后的发展,要加速与长江三角洲的中等工业城市的一体化进程。  上海要

大力发展服务,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杭州、宁波、扬州等城市,继续承担工业品制造,

形成一体化的分工体系:就是上海提供服务,他们生产产品,这个地区就形成一个都市

圈。这样上海的第三产业·也有服务的对象。而这些中等工业城市,也不必自己化很大代

价去建立为自己工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因为金融业、贸易业、咨询业等等,属于知识密

集的行业,属于在我国目前人才紧缺的行业。建立这样一个结构体系是上海发展方向和目

标,形成像大东京一样的都市圈。这样,上海就有一个扎实的腹地,有一个依托。事实上,

长江三角洲的有些城市,已提出向上诲靠拢:因为商业机会在这里.金融在这里,贸易在这

里,人才在这里,技术在这里,他们可以安心在那里组织劳动力,在那里加工生产,这是一

个很好的分工模式。

    (四)以加入WTO为契机,强化贸易中心的职能。要看准一些大宗产品,像汽车、农产

品之类,赶紧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口岸申请申报工作,到时是指定口岸的。加入WTO的各

国都是指定口岸的;法国在60年代为约束外国汽车的进口,就指定汽车贸易在马赛的

一个小港口。我们中国也肯定指定口岸,我估计3大口岸:北方一个口岸不是大连就是

在天津,中部的口岸可能是上海,南方的口岸不是广州就是深圳。这也会有竞争,谁先做

好准备工作,搞好码头建设,谁就具备优势的条件。上海市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正

在规划汽车城。还有一个深水港问题。上海的深水港是按照国际的模式提出建立的,而

且上海集装箱运输的标准实际量是550万标箱,在国际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五)目前,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还要加速培育货币交易中

心。因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随着加入WTO的到来,肯定时间不会长了。现在人民币有

一定的信誉度,只是政府卡住时间表,并不是外商不接受。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包括周

边地区还是相当高的,只是我们接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波的教训以后,推迟了时间表。

记得原先推出的时间表在1998年,后来定在21世纪初,现在没有明确提出时间表:我认

为货币交易中心,上海一定要争取到,因为上海原来有货币交易中心的基础。一旦货币兑

换,货币市场形成的时候,一定要抓到货币市场,看来不比资本市场差;

    (六)推进国民信息化。信息化是上海市推进新三年大变化的基础,主要是信息高速

公路,即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上海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完备的:上海100万户的改造工程

于2000年底已全部完成。现道路已经通畅了,就要看有多少人来利用高速公路,就是有

多少人上网。现在上网率还比较低,还只有40—50万。我认为市政府要利用各种手段,

用经济杠杆来推动大家买家庭电脑。但关键是降低上网费,降低网上产品费用。现在上

网费和网上产品购买的费用,实在和人们的收入不成比例。中国电讯是独家垄断,阻碍

了许多人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很多网站公司要租用线路,但这线路租用费很贵,导致

网站公司信息服务收费也特别高,这样制约了大家去享用它的信息:所以这是恶性循

环:造成电讯费用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垄断: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就是要

建立竞争机制,当然也不能盲日竞争,过度竞争。现在看来垄断竞争的模式是最佳的模

式,是最有利于老百性的模式,有利于厂商的模式,是双赢的模式。(根据录音整理,未经

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