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发展的新思路
千禧年 新思路 新举措
——学习市委提出的“三个转变”有感
姚志康 夏震藩
最近,从报上读到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表示,上海正在推动“三个转
变”,即经济发展由“留”转向“流”,城市建设由“内”转向“外”,人才流动由“刚性”转向“柔性”。这是上海市委、市府在世纪之交的转换时刻,审时度势提出的上海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持续发展上海经济,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的带有战略性的全新思路。这篇讲话,篇幅
不长,但言简意明,兼容并蓄,让人读了感到如一股”清新流”,茅塞顿开。“三个转变”的
内涵不仅是一种创新,前瞻性极强,而且它是建筑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这无疑是在
小平同志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提出这样全新的战略思考。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三个转
变”的新思维使我们看到了:上海作为矗立在我国东海之滨、具有世界级的大都市,将如何
持续发展的宏伟而又广阔的前景,十分鼓舞人心。人民日报为此特配以短评《思路一开
天地阔》,可见,“三个转变”的思路也得到了舆论的认可。
“三个转变”的基本点是立足于“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变则进
步,不变则退,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同样如此。小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曾经十分热情地对上海提出期望:“上海要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人民并未辜负
他老人家的殷切期望,并早巳胜利地实现。现在,市委、市府提出“三个转变”,实际上是
遵循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结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同时要进一步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格局等特点,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这“三个
转变”作为上海制订“十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市委、市府领导同志辛勤劳动的硕果。
“三个转变”的新思路“新”在哪里?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快速地发展上海经济,曾设计过多种办法,例如“筑巢引
鸟”、放宽政策等措施,吸纳内、外资特别是外资来上海办厂、办企业,不仅促使它办成功,
而又希望它长期“留”下来,这就是当时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不能说不正确,在一般人们思
想中,即使发展至今日,这个指导思想也还是积极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企业的投
资者仅把总部设在上海,专司融资、信息、销售和技术开发等功能,而将生产基地建到外
省。这个情况实际上是处于萌芽状态,在一般人看来,一瞬即逝,但它并未逃过上海市委
领导同志的视野,鲜明地觉察到这是涉及到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大战略。市委、市府把
握这一趋势,顺应潮流,把“留”改为“流”,内涵完全不同,它能推动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
与配置,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从“留”到“流”的战略调整,这一宇之改,如果思想不解放,又不从全局考虑,是办不到的。
第二,城市基础建设,顾名思义是指城市内部的建设,仅就地方财政而言,它的收入能
维持城市内部建设,就全国而言,这样的城市为数并不多。为此,过去几年上海的城市建
设重点是在市区,但上海市的领导同志高瞻远嘱,敏锐地觉察到,上诲是全国的上海,它
又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都市,今后国际、国内的交往肯定会日益增多,进出频繁,仅守住改
善市区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向附近兄弟省市、长江三角洲、甚至向国际延伸、幅
射,这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动作,不从全局考虑也是不可能作出上述决策的,加上随着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融资的多渠道己基本形成,客观上为城市建设由“内”转向“外”
在资金上提供了条件。
第三,人才的流动一直是一个禁区。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但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仍不尽人意。过去几年,我们采取人才流动的方针基本上是一种
单向的,即吸纳兄弟省市或国外留学生中的优秀人员来沪服务,而且又制定了某些优惠
条件。例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等,不象深圳市,凡愿意去那里服务的人才,政府仅给解决
户口问题,在深圳工作的成与败主要靠本人的努力程度来决定,并取得相应报酬,人才的
问题完全是一种市场配置。“三个转变”中提出人才的流动由“刚性”转向“柔性”,实际上
是上海市委、市府在人才流动中的一项大手笔。今后,不可避免地将推动人才跨地区、跨
国流动,形成人才来去自由的氛围,使人才在上海实现“柔性”流动。这项举措不能不说是
人才流动中的突破,可以预见,它将在发展上海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个转变”的战略思路,对于我们的工作有极大的启示性。“在小平理论指导下,大
胆设想、勇于实践、不断修正”,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