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以新制度推动技术进步使企业起死回生
发行时间:2000-0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以新制度推动技术进步使企业起死回生

——一上海奉贤钢管厂的经营之道

    上海奉贤钢管厂是建于1966年的集体企业,原来只能生产普通无缝钢管:尽管曾

经有过火红的年代,但是由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在全国近3000家同行中,根本排不上

名次,竞争能力低下,销售收入逐年减少,资金周转困难,长期处于低效微利状态;从

1989年起连续7年出现亏损。厂长虽然换了7个,但亏损仍然继续:经改制前的资产

评估,企业资产346万元,负债高达668万元,所有者权益为负322万元,早已资不抵

债。大批职工下岗回家,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只有五六百元,银行存款只剩2000元。

    现在,上海奉贤钢管厂年销售收入1300多万元,劳动生产率人均近9万元,平均每年

上缴增值税60多万元,资金周转天数28天。过去的负资产322万元,现在已经变成所有

者权益近百万元。职工的股金已经增值一倍,每1元股金净资产价值2元多。职工年

平均收入达到12000元。下岗职工除了少数几个在外面就业顺利不愿再回来的以外,都

已经重新上岗,同时还招收了一些新职工:曾经死过去的厂子又活了过来:上海奉贤钢

管厂能够起死回生,主要原因是在县合作联社领导支持下,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新的

领导班子带领全厂职工,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开发了新产品。

    1996年5月,赵江山被调到钢管厂上任。面对140多个情绪低落的职工和企业的

艰难处境,他心情非常沉重:钢管厂还有救吗?出路在哪里?不少同志认为,这个厂子

已经气息奄奄,危在旦夕,没有希望了,只有关门歇业。但是,作为领导和职工都寄予厚

望的新任厂长,他感到自己的任务不是让企业破产,职工失业回家,而应该是带领职工艰

苦奋斗,让企业起死回生。他一方面对厂内外情况,特别是市场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研究;一方面同干部职工商讨,向专家请教,初步形成了一套拯救企业的思路,这就是企

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快速进步,以新制度促进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以新技术改

造面临绝境的老企业。厂小厂穷,但志气不能小不能穷,不能人穷志短;而要站得高一

些,看得远一些,想得多一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只要厂小并不一定等于弱小,弱小可

以变成强大。关键在于有没有新体制、新机制,有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果能

够实现技术快速进步,新产品快速开发,就能转弱为强,以小胜大。要实现以小胜大,以弱

胜强,在作风上就必须艰苦奋斗,争分夺秒,雷厉风行:厂长提出的经营战略是:在制度

创新的基础上,抓牢一个“管”宇,突破一个“新字”;管就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修订各项规

章制度,加强企业基础管理,体现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要求,重新塑造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的经营机制:新就是试制新产品开发新市场,把只能生产普通钢管的老厂改造成为能

够生产高精度无缝钢管的新厂:

    奉贤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和上海市有关政策精神,决定在奉钢厂进行股份合作制

改革试点;由于原企业的产权属于联社所有,改制方案确定以零置换的方式,由职工出

资购买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许多职工面对企业的现状感到前途渺茫,认为投资入股

实际上就是把钱往水里丢;有的说:“我们太穷了,拿不出钱来”不想入股;有的则在一边

观望,而愿意出资的人,大多数也只肯出资1000元。该厂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反复宣传

新的经营战略,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同时带头多出资,用实际行动影响职工。最后

100%的在岗职工都赞成厂部提出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初步设想,并愿投资人股,筹

集到股金46万元,这个数字表示每1元股金要承担10多元的负债。经济已经十分困难

的职工们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但是他们认识到除了冒风险就没有出路。

    根据有关规范要求,该厂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机构,设立了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董

事会、监事会;由董事会聘任厂长,由厂长提名经董事会同意,重新组建了生产经营的执

行机构:新的领导班子就以这46万元资本带领职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新的企业制度为第二次创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职工投资人股,用产权把职工同企

业紧密联系起来,技术能否进步成了他们最关心的大事,因为这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经

选举而产生的领导班子,为了不负众望,都尽心殚力,义无反顾地投入技改。新制度的决

策程序改变了过去层层请示,负责者无权决策,决策者不负经济责任的不合理状况,使决

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决策效率大为提高。

    在这个负债累累的小厂中,要实现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困难重重。他们坚信解决

困难的关键在市场:两年多的实践表明,市场帮助该厂解开了难题:

    第一,深入市场,反复调查。企业技术进步的立意、目标和课题并不现成地存在于教

科书中,也不先天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选择什么新技术,开发什么新产品,答案在市

场:赵厂长到奉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访问客户,了解客户的需要。不仅访问现有的客户,

更要调查潜在的客户,问其需要什么产品,看其使用什么产品。访问产品的最终用户,也

访问相关的经销商。小厂穷厂,手里没有多少钱可用,长期出差在外的艰苦酸辛可想而

知。除了要肯吃苦,还要有个忍字。有一次,厂长去访问一个军工企业,开始时连大门都

进不去。但是他们不气馁,不得到信息不罢休。终于走进了军工厂的大门。一年中,厂

长有1/3—1/2的时间跑市场,反复调研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信息终于汇合成

一种思路,一个新的目标浮现在面前。国内厂家生产的无缝钢管表面都有一层氧化层,

同国外进口的欧洲标准DIN钢管相比,质量低,使用寿命短,附加价值少,大批外资企业

从德国、美国和日本进口钢管,国内一些生产高档产品的企业和军工企业也从国外进口这

类钢管,但价格昂贵。如果能够生产出这种钢管,替代进口产品,奉钢厂就上了一个新台

阶,就可能翻身,而且可以帮助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这是一个宝贵的市场机遇,必须抓住

它。为此,新的领导班了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对本厂重新定位,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生产

高科技含量完全能够替代进口的高精度无缝钢管:事实证明该厂的选择是可行的。

    第二,面向市场,吸纳人才。有了正确的目标并不等于就有了成功,关键还在于人才。

奉钢的职工平均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经营者又是外行,不懂钢管生产技术。仅仅依靠现

有的力量,是不能开发出新产品的,必须引进人才。该厂用两种办法引进人才。一是引进

“头脑”,即聘请已退休的教授专家:用他们的渊博知识、丰富经验,发挥余热,为社会作

贡献。他们不必每天来厂上班,不必做事,只是出主意、提建议,当高参;即使清茶一杯,

清谈一阵,也可帮助开阔思路。这样的高参,奉钢有20多个。厂长以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对待他们,就有了新知识新思路新办法,加上自己勤奋学习,认真读书,逐步向内行转化,

指挥生产经营。二是招聘学有专长的年青人,即到人才市场设摊招聘,以相互了解,相

互选择,双方满意,并经过试用后,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样的年青人才先后引进

5名,现已成为该厂主要的技术和经营骨干。

    第三,突出重点,滚动发展。按常规,进行技术改造需要制订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案,

既需要充足的时间,还需要筹措一笔资金。按常规办事,等到方案搞好,资金落实,机遇

也就可能失去了。实践中,奉钢以少引多,以快打慢,技改方案的制订特别是资金的筹集,

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做到突出重点,逐步配套,争取滚动发展。该厂用职工人股的46

万元现金起步,以其中的30多万元引进一套关键设备的关键部件,对原有的老设备作出

最必要的改良,试制出了表面没有氧化层符合欧洲标准的白亮钢管、镜面钢管和黑色钢

管。这些新产品经过有关方面和用户检测,在工艺性能上,精度、表面光洁度、清洁度、承

受高压、冷弯、扩口、压扁等方面,均可替代进口产品。过去只用进口产品的用户开始向奉

钢订货。有的带着支票汇票来要货,有的愿意预付货款。小批量生产带来小额收益,小

额收益再用于技术改造,又形成大批量生产,再带来大额收益。这样,技改资金逐步增加,

累计投放近100万元,技改方案逐步完善,生产能力逐步达到了年产3000吨的水平:现

在已能生产钢管外径4—65毫米、管壁厚度0.5—6.5毫米的三大系列、近千种规格产品,

主要工艺技术已经获得国家专利保护,还获得了上海市1998年新产品“白玉兰”奖:产

品畅销,收益增加,1999年的资金比上年更多了:该厂正在规划进一步的发展,争取使

奉钢的技术能够迈进到更高的台阶上:

    第四,更新思路,开拓市场。新产品的市场在哪里?卖给谁?过去的做法是谁要就卖

给谁:由于不选择,造成许多应收销货款长期无法收回:奉钢的经营者认为,市场和客

户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企业应该发展健康的客户,培育健康的市场:他们的做法是:在

销售产品之前,首先对客户的信誉和它的产品的生命力进行调查:调查客户的市场情

况:客户的市场是奉钢的第二市场i只有在第二市场上能够生存发展的企业才能成为奉

钢的市场伙伴。该厂对这类企业定为A级客户,并主要同A级客户做生意。北方有一

个著名的大企业,原来同奉钢保持着长期供销关系,但是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它的当家产

品在变化了的市场中已经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可能不久就将陷入困境:如果它失去了

自己的市场,奉钢也就将失去市场。于是他们采取了逐步脱离的措施,避免了不必要的

损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奉钢的A级客户有80多家,其中40多家占奉钢销售额

的80%。

    第五,抓住关键,确保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新产品的生命线。新产

品由于有个新字,受到客户欢迎,但是往往会因此忽视它的质量稳定。质量不稳定,新产

品就必然夭折。该厂在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后,把保证每一批产品都符合标准作为头等

重要的大事来抓,无情地实施质量否决权。为此,奉钢首先设置了质量总监。质量总监

既不是总工程师领导下的质监科,也不是厂长的助手,而是有职有权,在质量方面,他的

话比厂长还有权威。即使是工艺文件,他都有权否决。其次,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特别

是奖惩制度,对于具体质量问题绝不含糊。有一家用户发现奉钢的一批产品表面有一块

斑痕,他们就派一个生产组长去问。这个生产组长看了那批产品以后轻描淡写地说:“这

不算什么问题,没有关系,我们只能生产到这个样子:”厂长知道以后,就抓住不放:经过

班子讨论,决定他和副厂长一起上门去赔礼道歉,并给他留厂察看3个月’、相应扣发工资

奖金的处罚。为一句话,这个生产组长损失了2000多元。全厂职工都从中受到教育,对

质量问题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有的客户嫌奉钢的产品价格贵,要求为其生产质量档次

低一些的产品。厂长对客户说,奉钢职工已经不习惯生产质量差产品,而且没有这样的

设备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该厂正在进行180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验证工作。由于奉

钢的钢管同国际标准接轨,质量优良,几十家外资企业和原来只使用进口产品的重要厂

商,前来该厂实地考察,要求订货。现在“奉钢”牌DIN系列无缝钢管正源源不断地销往

全国21省市自治区,广泛用于工程机械、航空工业、汽车工业、内燃机车、电力、石油化

工、兵工、医疗器械等行业。对这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在国内唯一可以

供货的单位,目前只有奉钢。由于能够替代进口,成为外商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者,“奉

钢牌”钢管在国外也已小有名气。一位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德国商人来华访问,向他的陪

同者打听:“你们知不知道有个赵江山的人,他把我在中国的‘江山’抢去了”

    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奉钢出现了新体制,加强内部管理为奉钢培育了新机制,技术进步为奉钢创造了新产品。他们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并准备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制,继续培育适应市场的新机制,再接再厉追求技术进步,争取奉钢有更大的发展。

以新制度推动技术进步使企业起死回生
发行时间:2000-0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以新制度推动技术进步使企业起死回生

——一上海奉贤钢管厂的经营之道

    上海奉贤钢管厂是建于1966年的集体企业,原来只能生产普通无缝钢管:尽管曾

经有过火红的年代,但是由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在全国近3000家同行中,根本排不上

名次,竞争能力低下,销售收入逐年减少,资金周转困难,长期处于低效微利状态;从

1989年起连续7年出现亏损。厂长虽然换了7个,但亏损仍然继续:经改制前的资产

评估,企业资产346万元,负债高达668万元,所有者权益为负322万元,早已资不抵

债。大批职工下岗回家,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只有五六百元,银行存款只剩2000元。

    现在,上海奉贤钢管厂年销售收入1300多万元,劳动生产率人均近9万元,平均每年

上缴增值税60多万元,资金周转天数28天。过去的负资产322万元,现在已经变成所有

者权益近百万元。职工的股金已经增值一倍,每1元股金净资产价值2元多。职工年

平均收入达到12000元。下岗职工除了少数几个在外面就业顺利不愿再回来的以外,都

已经重新上岗,同时还招收了一些新职工:曾经死过去的厂子又活了过来:上海奉贤钢

管厂能够起死回生,主要原因是在县合作联社领导支持下,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新的

领导班子带领全厂职工,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开发了新产品。

    1996年5月,赵江山被调到钢管厂上任。面对140多个情绪低落的职工和企业的

艰难处境,他心情非常沉重:钢管厂还有救吗?出路在哪里?不少同志认为,这个厂子

已经气息奄奄,危在旦夕,没有希望了,只有关门歇业。但是,作为领导和职工都寄予厚

望的新任厂长,他感到自己的任务不是让企业破产,职工失业回家,而应该是带领职工艰

苦奋斗,让企业起死回生。他一方面对厂内外情况,特别是市场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研究;一方面同干部职工商讨,向专家请教,初步形成了一套拯救企业的思路,这就是企

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快速进步,以新制度促进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以新技术改

造面临绝境的老企业。厂小厂穷,但志气不能小不能穷,不能人穷志短;而要站得高一

些,看得远一些,想得多一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只要厂小并不一定等于弱小,弱小可

以变成强大。关键在于有没有新体制、新机制,有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果能

够实现技术快速进步,新产品快速开发,就能转弱为强,以小胜大。要实现以小胜大,以弱

胜强,在作风上就必须艰苦奋斗,争分夺秒,雷厉风行:厂长提出的经营战略是:在制度

创新的基础上,抓牢一个“管”宇,突破一个“新字”;管就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修订各项规

章制度,加强企业基础管理,体现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要求,重新塑造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的经营机制:新就是试制新产品开发新市场,把只能生产普通钢管的老厂改造成为能

够生产高精度无缝钢管的新厂:

    奉贤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和上海市有关政策精神,决定在奉钢厂进行股份合作制

改革试点;由于原企业的产权属于联社所有,改制方案确定以零置换的方式,由职工出

资购买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许多职工面对企业的现状感到前途渺茫,认为投资入股

实际上就是把钱往水里丢;有的说:“我们太穷了,拿不出钱来”不想入股;有的则在一边

观望,而愿意出资的人,大多数也只肯出资1000元。该厂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反复宣传

新的经营战略,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同时带头多出资,用实际行动影响职工。最后

100%的在岗职工都赞成厂部提出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初步设想,并愿投资人股,筹

集到股金46万元,这个数字表示每1元股金要承担10多元的负债。经济已经十分困难

的职工们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但是他们认识到除了冒风险就没有出路。

    根据有关规范要求,该厂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机构,设立了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董

事会、监事会;由董事会聘任厂长,由厂长提名经董事会同意,重新组建了生产经营的执

行机构:新的领导班子就以这46万元资本带领职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新的企业制度为第二次创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职工投资人股,用产权把职工同企

业紧密联系起来,技术能否进步成了他们最关心的大事,因为这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经

选举而产生的领导班子,为了不负众望,都尽心殚力,义无反顾地投入技改。新制度的决

策程序改变了过去层层请示,负责者无权决策,决策者不负经济责任的不合理状况,使决

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决策效率大为提高。

    在这个负债累累的小厂中,要实现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困难重重。他们坚信解决

困难的关键在市场:两年多的实践表明,市场帮助该厂解开了难题:

    第一,深入市场,反复调查。企业技术进步的立意、目标和课题并不现成地存在于教

科书中,也不先天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选择什么新技术,开发什么新产品,答案在市

场:赵厂长到奉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访问客户,了解客户的需要。不仅访问现有的客户,

更要调查潜在的客户,问其需要什么产品,看其使用什么产品。访问产品的最终用户,也

访问相关的经销商。小厂穷厂,手里没有多少钱可用,长期出差在外的艰苦酸辛可想而

知。除了要肯吃苦,还要有个忍字。有一次,厂长去访问一个军工企业,开始时连大门都

进不去。但是他们不气馁,不得到信息不罢休。终于走进了军工厂的大门。一年中,厂

长有1/3—1/2的时间跑市场,反复调研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信息终于汇合成

一种思路,一个新的目标浮现在面前。国内厂家生产的无缝钢管表面都有一层氧化层,

同国外进口的欧洲标准DIN钢管相比,质量低,使用寿命短,附加价值少,大批外资企业

从德国、美国和日本进口钢管,国内一些生产高档产品的企业和军工企业也从国外进口这

类钢管,但价格昂贵。如果能够生产出这种钢管,替代进口产品,奉钢厂就上了一个新台

阶,就可能翻身,而且可以帮助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这是一个宝贵的市场机遇,必须抓住

它。为此,新的领导班了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对本厂重新定位,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生产

高科技含量完全能够替代进口的高精度无缝钢管:事实证明该厂的选择是可行的。

    第二,面向市场,吸纳人才。有了正确的目标并不等于就有了成功,关键还在于人才。

奉钢的职工平均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经营者又是外行,不懂钢管生产技术。仅仅依靠现

有的力量,是不能开发出新产品的,必须引进人才。该厂用两种办法引进人才。一是引进

“头脑”,即聘请已退休的教授专家:用他们的渊博知识、丰富经验,发挥余热,为社会作

贡献。他们不必每天来厂上班,不必做事,只是出主意、提建议,当高参;即使清茶一杯,

清谈一阵,也可帮助开阔思路。这样的高参,奉钢有20多个。厂长以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对待他们,就有了新知识新思路新办法,加上自己勤奋学习,认真读书,逐步向内行转化,

指挥生产经营。二是招聘学有专长的年青人,即到人才市场设摊招聘,以相互了解,相

互选择,双方满意,并经过试用后,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样的年青人才先后引进

5名,现已成为该厂主要的技术和经营骨干。

    第三,突出重点,滚动发展。按常规,进行技术改造需要制订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案,

既需要充足的时间,还需要筹措一笔资金。按常规办事,等到方案搞好,资金落实,机遇

也就可能失去了。实践中,奉钢以少引多,以快打慢,技改方案的制订特别是资金的筹集,

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做到突出重点,逐步配套,争取滚动发展。该厂用职工人股的46

万元现金起步,以其中的30多万元引进一套关键设备的关键部件,对原有的老设备作出

最必要的改良,试制出了表面没有氧化层符合欧洲标准的白亮钢管、镜面钢管和黑色钢

管。这些新产品经过有关方面和用户检测,在工艺性能上,精度、表面光洁度、清洁度、承

受高压、冷弯、扩口、压扁等方面,均可替代进口产品。过去只用进口产品的用户开始向奉

钢订货。有的带着支票汇票来要货,有的愿意预付货款。小批量生产带来小额收益,小

额收益再用于技术改造,又形成大批量生产,再带来大额收益。这样,技改资金逐步增加,

累计投放近100万元,技改方案逐步完善,生产能力逐步达到了年产3000吨的水平:现

在已能生产钢管外径4—65毫米、管壁厚度0.5—6.5毫米的三大系列、近千种规格产品,

主要工艺技术已经获得国家专利保护,还获得了上海市1998年新产品“白玉兰”奖:产

品畅销,收益增加,1999年的资金比上年更多了:该厂正在规划进一步的发展,争取使

奉钢的技术能够迈进到更高的台阶上:

    第四,更新思路,开拓市场。新产品的市场在哪里?卖给谁?过去的做法是谁要就卖

给谁:由于不选择,造成许多应收销货款长期无法收回:奉钢的经营者认为,市场和客

户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企业应该发展健康的客户,培育健康的市场:他们的做法是:在

销售产品之前,首先对客户的信誉和它的产品的生命力进行调查:调查客户的市场情

况:客户的市场是奉钢的第二市场i只有在第二市场上能够生存发展的企业才能成为奉

钢的市场伙伴。该厂对这类企业定为A级客户,并主要同A级客户做生意。北方有一

个著名的大企业,原来同奉钢保持着长期供销关系,但是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它的当家产

品在变化了的市场中已经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可能不久就将陷入困境:如果它失去了

自己的市场,奉钢也就将失去市场。于是他们采取了逐步脱离的措施,避免了不必要的

损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奉钢的A级客户有80多家,其中40多家占奉钢销售额

的80%。

    第五,抓住关键,确保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新产品的生命线。新产

品由于有个新字,受到客户欢迎,但是往往会因此忽视它的质量稳定。质量不稳定,新产

品就必然夭折。该厂在新产品开发成功以后,把保证每一批产品都符合标准作为头等

重要的大事来抓,无情地实施质量否决权。为此,奉钢首先设置了质量总监。质量总监

既不是总工程师领导下的质监科,也不是厂长的助手,而是有职有权,在质量方面,他的

话比厂长还有权威。即使是工艺文件,他都有权否决。其次,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特别

是奖惩制度,对于具体质量问题绝不含糊。有一家用户发现奉钢的一批产品表面有一块

斑痕,他们就派一个生产组长去问。这个生产组长看了那批产品以后轻描淡写地说:“这

不算什么问题,没有关系,我们只能生产到这个样子:”厂长知道以后,就抓住不放:经过

班子讨论,决定他和副厂长一起上门去赔礼道歉,并给他留厂察看3个月’、相应扣发工资

奖金的处罚。为一句话,这个生产组长损失了2000多元。全厂职工都从中受到教育,对

质量问题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有的客户嫌奉钢的产品价格贵,要求为其生产质量档次

低一些的产品。厂长对客户说,奉钢职工已经不习惯生产质量差产品,而且没有这样的

设备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该厂正在进行180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验证工作。由于奉

钢的钢管同国际标准接轨,质量优良,几十家外资企业和原来只使用进口产品的重要厂

商,前来该厂实地考察,要求订货。现在“奉钢”牌DIN系列无缝钢管正源源不断地销往

全国21省市自治区,广泛用于工程机械、航空工业、汽车工业、内燃机车、电力、石油化

工、兵工、医疗器械等行业。对这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在国内唯一可以

供货的单位,目前只有奉钢。由于能够替代进口,成为外商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者,“奉

钢牌”钢管在国外也已小有名气。一位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德国商人来华访问,向他的陪

同者打听:“你们知不知道有个赵江山的人,他把我在中国的‘江山’抢去了”

    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奉钢出现了新体制,加强内部管理为奉钢培育了新机制,技术进步为奉钢创造了新产品。他们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并准备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制,继续培育适应市场的新机制,再接再厉追求技术进步,争取奉钢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