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加强联社建设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
发行时间:1999-04-20
网站编辑: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
来源:研究所

联社改革与建设

加强联社建设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不失时机地抓好联社建设,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联社的改革发展之路,致力于上海轻工集体经济的“第二次创业”。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自五十年代成立以来,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互助合作,壮

大了集体经济,在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满足社会需求,解决劳动就业和积累建设资金等

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联社自身的实力也不断增强,曾被称为上海二轻工业的“半壁江

山”。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联社及所属成员单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是:

    1.1995年底,上海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撤销了轻工局和二轻局,组建了上海轻工控股

(集团)公司,授权管理国有资产,原两局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市经委轻纺办承担,同时保留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作为上海轻工系统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长期实行的联社和行

政局“政社合一”体制不复存在。

    2.1996年下半年,根据上海市委市府抓大放小的决策,轻工行业进行了小企业划转

区县管理的试点。市联社系统共向17个区县划转集体小企业118家,职工34641人,离

退休职工23718人:划转后,市联社成员单位大幅度减少。目前,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

所属集体工业企业50户(含集体企业控股的上市股份制企业2户)。

    3.集体工业企业大多数处于困境之中:我们联社所属集体工业企业大多在五十年代

建立,八十年代前基本无亏损企业,在经济体制转换中,这些老集体企业由于历史包袱重,

机制不活,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经营发生困难。1997年轻工集体工业企业亏损面超过

三分之一,有的已资不抵债。4.联社互助合作的功能日益减弱。过去联社通过收取合作

事业基金等手段,扶持发展了一批集体企业,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1986年后联社停

止收取合作事业基金,近年来,集体企业困难,联社管理费也难以,收取;联社资产又大部

分沉淀在基层企业,难以产生效益。联社原来的收入来源几乎枯竭,严重影响了为基层

企业服务的能力。  ·

    面对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联社机构的稳定,健全民主管理体制

    稳定机构,完善组织是开展联社工作的重要条件。在机构改革中,我们根据市委、市

府关于保留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的精神,市联社原单独设置的办公室、资产部、合作研究

所三个工作机构保持不变,现有工作人员22人。联社办公室主要负责社务活动,为成员

单位提供政策、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指导,贯彻落实集体经济的政策;资产部主要负责集

体资产管理,负责联社资产收益、考核、监控和审计,为成员单位提供融通资金等方面的

服务;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主要承担总社、市联社下达的集体经济的调研课题,办好《上海

集体工业》杂志。联社工作机构按照职工代表大会和理事会提出的任务开展工作,保证

了社务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民主管理是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民主办社是联社的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体制

下,联社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需要提高管理决策

者的业务水平,更需要一套科学的制度来加以保证;这几年,我们注重联社的民主管理,

按照《联社章程》的规定,建立必要的会议制度,完善民主决策的程序。首先召开五届职

代会,汇报和讨论联社工作,提出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的联社领导

班子;其次是恢复监事会,强化联社的监督机制;再次是制定或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

度和联社主任办公会议制度,有关联社重大问题的决定都需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从而

在制度上保证了联社的民主管理,体现了联社组织的群众性、民主性。

    (二)开展对专业联社调研,形成专业联社改革调整的构想

    专业联社是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以行业设置的联合经济组织。长期来,专业联社按照《章程》规定,开展社务活动,直接承担对所属成员单位指导、维护、协调、服务的职能,促

进了行业的集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发展,专业联社自身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产。

但是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小企业的划转,专业联社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

成员单位急剧减少,管理机构很不健全,资产质量不甚理想,集体企业困难较大等问题。

为此,1998年上半年市联社主任率联社各部门负责人,先后对所属17个专业联社进行了

调研,初步形成了专业联社改革的构想:(1)调整组织机构。集体企业数量较多的行业,

可保留原有专业联社的模式;成员单位较少或没有成员单位的专业联社,可组成集体资

产管理委员会,管理集体资产。(2)理顺资产关系。结合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理顺专

业联社的资产关系。市联社将抓紧制定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组织力量对专业联社:的资产

进行各种形式的自查、互查及审计,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3)加强考核力度。

结合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集体企业服务、社务活动开展等各项工作,对专业联社进行考

核,建立健全激励制约机制。(4)探索改革新路。建立联社扶贫帮困基金会和扶贫帮困网

络;在专业联社和联社直接投资企业中逐步试行职工持股会和股份合作制;鼓励专业联

社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业界限,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三)办好联社经济实体,增强联社经济实力    .

    早在八十年代,我们联社就运用积累资金投资兴办了一批经济实体:经过长期开拓

发展,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是,由于分散经营,各自为政,投资主体和经营企业

的关系没有理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难以保证。1993年,我们决定建立上海二轻

实业总公司(现为上海新工联实业有限公司),对市联社直接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新工联公司按照市联社确定的“投资、控股、管理、经营”四大职能,为增强联社实力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对16家全资子公司、6家控股公司、13家参股公司共101个分

支机构理顺了资产关系,按照不同的资产关系确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产权集

中、分级管理的资产管理网络。其次,积极开展投资活动,通过调整投资结构,盘活存量资

产,提高了投资回报率:再次,陆续制定了《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对子公

司管理的暂行办法》等制度,按责任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考核

管理。为了避免市联社不动产的流失,新工联组织力量,办妥了多处集体房产的产权证

明,累计房产建筑面积8697平方米,土地使用面积2617平方米。在联社尚未进行法人

登记的情况下,新工联接受市联社的委托,以企业法人的资格代表市联社作为企业资产的

㈩资人,既维护了市联社的合法权益,又推进了企业改革的深化。新工联建立以来,共向联社上交利润3125万元,已经成为市联社收入的主要来源。党的十五大后,新工联加快了改革步伐。今年年初,按照《公司法》要求,新工联与总社康普公司合作,规范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内部改革了用工制度,子公司的改革改制也开始启动;制定了经营者年薪考核办法和财务人员垂直领导办法。1998年将全面完成改革转制,减员增效,完善管理,提高经营者素质和加强资产运作等五方面的任务,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利润1800万元。

    (四)强化联社协调服务功能,为集体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协调服务功能,为集体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增强了联社的

凝聚力。如上海市政府就稳定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政策,要

求市、区两级财政帮助解决。由于我联社所属集体企业财税关系分布在全市各区,财政

部门对企业情况不尽了解,给解困带来难度。市联社专门邀请各区区长和财政局长共商轻

工集体企业解困问题,两级联社积极协调,主动争取各区财政部门的支持,共争取到医药

费贷款1300余万元。为贯彻市政府对亏损企业职工的安民帮困政策,我们主动向经委

提出“切块贷款”的建议。由市联社、市区财政三方出资筹集系统内集体企业帮困贷款额

度1500万元,切块到各区财政分配落实。这一意见得到了市领导的支持,实行当年,集体

亏损企业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问题妥善解决。

    联社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扶贫帮困力度。一是选准扶贫帮困项目,开展困难企业生产

自救活动,近年来,两级联社用于微利亏损企业生产自救、开发新产品的小型技改无息贷

款项目54项,总投资1800万元,得到扶贫贷款的大部分企业出现转机。二是进行特困补

助工作。两级联社共拨出1080万元,用于困难企业的职工医药费补贴,及为特困职/12"送

温暖”:对一部分财政帮困资金不落实的特困企业,市联社提供无息工资性借款累计

572万元。三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帮助企业解决小额流动资金贷款。

    随着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市联社系统内有一大批集体职工下岗。我们通过

多种渠道向市长和政府部门反映,要求落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政策。经过努

力,轻工系统的集体下岗职工和国有企业职工同样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下岗职工可进

入再就业中心,由政府补贴一部分下岗工资,同时接受再就业培训,给予上岗机会,在一定

程度上解决了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

    党的十五大对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给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中,联社肩负着历史重任。过去政社合一的体制,联社被染上了浓厚的行政色彩,群众性联合经济组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内在活力,集体经济特性无法真正体现。在经济体制转变进程中,联社本身存在着如何适应向市场经济运行方式转变,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联社要在新形势下发展,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加快自身改革步伐,适应新形势。首先,改革联社的体制,变“官办”为“民办”,恢复联社的“群众性”、“民主性”的基本特征,把“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作为联社的基本任务,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其次,调整联社与成员单位的关系,变上下级行政关系为资产纽带和互助合作的经济关系;第三,转变联社的工作作风,克服“机关化”的旧习,强化服务职能,改善服务手段,调整服务方向,提高服务水平;第四,改变联社经费的来源渠道,通过兴办实体,增强经济实力,把完全靠集体企业上缴的联社收入逐步变为主要依靠自身经营取得;通过改革,联社真正成为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和组织者,集体经济政策的建议和协调者,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维护者,成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进一步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加强联社建设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
发行时间:1999-04-20
网站编辑: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
  
来源:研究所

联社改革与建设

加强联社建设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不失时机地抓好联社建设,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联社的改革发展之路,致力于上海轻工集体经济的“第二次创业”。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自五十年代成立以来,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互助合作,壮

大了集体经济,在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满足社会需求,解决劳动就业和积累建设资金等

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联社自身的实力也不断增强,曾被称为上海二轻工业的“半壁江

山”。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联社及所属成员单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是:

    1.1995年底,上海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撤销了轻工局和二轻局,组建了上海轻工控股

(集团)公司,授权管理国有资产,原两局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市经委轻纺办承担,同时保留

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作为上海轻工系统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长期实行的联社和行

政局“政社合一”体制不复存在。

    2.1996年下半年,根据上海市委市府抓大放小的决策,轻工行业进行了小企业划转

区县管理的试点。市联社系统共向17个区县划转集体小企业118家,职工34641人,离

退休职工23718人:划转后,市联社成员单位大幅度减少。目前,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

所属集体工业企业50户(含集体企业控股的上市股份制企业2户)。

    3.集体工业企业大多数处于困境之中:我们联社所属集体工业企业大多在五十年代

建立,八十年代前基本无亏损企业,在经济体制转换中,这些老集体企业由于历史包袱重,

机制不活,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经营发生困难。1997年轻工集体工业企业亏损面超过

三分之一,有的已资不抵债。4.联社互助合作的功能日益减弱。过去联社通过收取合作

事业基金等手段,扶持发展了一批集体企业,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1986年后联社停

止收取合作事业基金,近年来,集体企业困难,联社管理费也难以,收取;联社资产又大部

分沉淀在基层企业,难以产生效益。联社原来的收入来源几乎枯竭,严重影响了为基层

企业服务的能力。  ·

    面对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联社机构的稳定,健全民主管理体制

    稳定机构,完善组织是开展联社工作的重要条件。在机构改革中,我们根据市委、市

府关于保留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的精神,市联社原单独设置的办公室、资产部、合作研究

所三个工作机构保持不变,现有工作人员22人。联社办公室主要负责社务活动,为成员

单位提供政策、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指导,贯彻落实集体经济的政策;资产部主要负责集

体资产管理,负责联社资产收益、考核、监控和审计,为成员单位提供融通资金等方面的

服务;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主要承担总社、市联社下达的集体经济的调研课题,办好《上海

集体工业》杂志。联社工作机构按照职工代表大会和理事会提出的任务开展工作,保证

了社务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民主管理是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民主办社是联社的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体制

下,联社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需要提高管理决策

者的业务水平,更需要一套科学的制度来加以保证;这几年,我们注重联社的民主管理,

按照《联社章程》的规定,建立必要的会议制度,完善民主决策的程序。首先召开五届职

代会,汇报和讨论联社工作,提出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的联社领导

班子;其次是恢复监事会,强化联社的监督机制;再次是制定或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

度和联社主任办公会议制度,有关联社重大问题的决定都需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从而

在制度上保证了联社的民主管理,体现了联社组织的群众性、民主性。

    (二)开展对专业联社调研,形成专业联社改革调整的构想

    专业联社是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以行业设置的联合经济组织。长期来,专业联社按照《章程》规定,开展社务活动,直接承担对所属成员单位指导、维护、协调、服务的职能,促

进了行业的集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发展,专业联社自身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产。

但是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小企业的划转,专业联社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

成员单位急剧减少,管理机构很不健全,资产质量不甚理想,集体企业困难较大等问题。

为此,1998年上半年市联社主任率联社各部门负责人,先后对所属17个专业联社进行了

调研,初步形成了专业联社改革的构想:(1)调整组织机构。集体企业数量较多的行业,

可保留原有专业联社的模式;成员单位较少或没有成员单位的专业联社,可组成集体资

产管理委员会,管理集体资产。(2)理顺资产关系。结合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理顺专

业联社的资产关系。市联社将抓紧制定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组织力量对专业联社:的资产

进行各种形式的自查、互查及审计,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3)加强考核力度。

结合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集体企业服务、社务活动开展等各项工作,对专业联社进行考

核,建立健全激励制约机制。(4)探索改革新路。建立联社扶贫帮困基金会和扶贫帮困网

络;在专业联社和联社直接投资企业中逐步试行职工持股会和股份合作制;鼓励专业联

社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业界限,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三)办好联社经济实体,增强联社经济实力    .

    早在八十年代,我们联社就运用积累资金投资兴办了一批经济实体:经过长期开拓

发展,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是,由于分散经营,各自为政,投资主体和经营企业

的关系没有理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难以保证。1993年,我们决定建立上海二轻

实业总公司(现为上海新工联实业有限公司),对市联社直接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新工联公司按照市联社确定的“投资、控股、管理、经营”四大职能,为增强联社实力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对16家全资子公司、6家控股公司、13家参股公司共101个分

支机构理顺了资产关系,按照不同的资产关系确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产权集

中、分级管理的资产管理网络。其次,积极开展投资活动,通过调整投资结构,盘活存量资

产,提高了投资回报率:再次,陆续制定了《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对子公

司管理的暂行办法》等制度,按责任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考核

管理。为了避免市联社不动产的流失,新工联组织力量,办妥了多处集体房产的产权证

明,累计房产建筑面积8697平方米,土地使用面积2617平方米。在联社尚未进行法人

登记的情况下,新工联接受市联社的委托,以企业法人的资格代表市联社作为企业资产的

㈩资人,既维护了市联社的合法权益,又推进了企业改革的深化。新工联建立以来,共向联社上交利润3125万元,已经成为市联社收入的主要来源。党的十五大后,新工联加快了改革步伐。今年年初,按照《公司法》要求,新工联与总社康普公司合作,规范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内部改革了用工制度,子公司的改革改制也开始启动;制定了经营者年薪考核办法和财务人员垂直领导办法。1998年将全面完成改革转制,减员增效,完善管理,提高经营者素质和加强资产运作等五方面的任务,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利润1800万元。

    (四)强化联社协调服务功能,为集体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协调服务功能,为集体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增强了联社的

凝聚力。如上海市政府就稳定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政策,要

求市、区两级财政帮助解决。由于我联社所属集体企业财税关系分布在全市各区,财政

部门对企业情况不尽了解,给解困带来难度。市联社专门邀请各区区长和财政局长共商轻

工集体企业解困问题,两级联社积极协调,主动争取各区财政部门的支持,共争取到医药

费贷款1300余万元。为贯彻市政府对亏损企业职工的安民帮困政策,我们主动向经委

提出“切块贷款”的建议。由市联社、市区财政三方出资筹集系统内集体企业帮困贷款额

度1500万元,切块到各区财政分配落实。这一意见得到了市领导的支持,实行当年,集体

亏损企业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问题妥善解决。

    联社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扶贫帮困力度。一是选准扶贫帮困项目,开展困难企业生产

自救活动,近年来,两级联社用于微利亏损企业生产自救、开发新产品的小型技改无息贷

款项目54项,总投资1800万元,得到扶贫贷款的大部分企业出现转机。二是进行特困补

助工作。两级联社共拨出1080万元,用于困难企业的职工医药费补贴,及为特困职/12"送

温暖”:对一部分财政帮困资金不落实的特困企业,市联社提供无息工资性借款累计

572万元。三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帮助企业解决小额流动资金贷款。

    随着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市联社系统内有一大批集体职工下岗。我们通过

多种渠道向市长和政府部门反映,要求落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政策。经过努

力,轻工系统的集体下岗职工和国有企业职工同样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下岗职工可进

入再就业中心,由政府补贴一部分下岗工资,同时接受再就业培训,给予上岗机会,在一定

程度上解决了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

    党的十五大对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给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中,联社肩负着历史重任。过去政社合一的体制,联社被染上了浓厚的行政色彩,群众性联合经济组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内在活力,集体经济特性无法真正体现。在经济体制转变进程中,联社本身存在着如何适应向市场经济运行方式转变,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联社要在新形势下发展,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加快自身改革步伐,适应新形势。首先,改革联社的体制,变“官办”为“民办”,恢复联社的“群众性”、“民主性”的基本特征,把“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作为联社的基本任务,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其次,调整联社与成员单位的关系,变上下级行政关系为资产纽带和互助合作的经济关系;第三,转变联社的工作作风,克服“机关化”的旧习,强化服务职能,改善服务手段,调整服务方向,提高服务水平;第四,改变联社经费的来源渠道,通过兴办实体,增强经济实力,把完全靠集体企业上缴的联社收入逐步变为主要依靠自身经营取得;通过改革,联社真正成为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和组织者,集体经济政策的建议和协调者,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维护者,成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进一步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