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拓展“三大工程”
发行时间:1999-04-20
网站编辑: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
来源:研究所

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拓展“三大工程”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

  我们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是八十年代初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成立的、经济实体性

质的局级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组织返城知青、社会待业人员兴办集体合作企业;并承担

对全市集体合作企业的“指导、协调、维护、服务”的职能。1982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

指导下,在全国总社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联社系统的集体合作经济得到快

速发展,到1996年底,市联社系统已有集体合作企业4143户,职工人数20万,净资产达

41亿元,1996年的营销收入实现202亿元,利润12亿元,上缴税金7.5亿元,职工年人

均收入达9500元。

    上海市联社在不断推进联社系统经济发展的同时,根据总社提出的“办实体、增实力”

的要求,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白手起家兴办市联社直属企业。短短几年中,从无到有,从

少到多,取得了较大发展。现已拥有汽车出租公司、社会生活服务公司、涂装工程公司、

旅游服务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副食品市场等二十多个直属企业:市联社直属企业的

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增长,平均每年以70.6%的速度递增,1997年各企业上缴市联

社的收益可达1000万元,使上海市联社从管理型机构逐步转化为具有一定基础的经济实

体:目前上海市联社直接拥有的净资产已超过5000万元。

    回顾市联社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基本经验是:

    一、坚持走具有联社特色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联社的直属经济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是新一代合作社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上海市联社肩负的

任务、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它独有的特征。

    首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它必须大力快速地发展自身的直属经济。只有自身的直属

经济发展了,它才能有效地指导全市集体合作经济,才能确立它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它

就可能被社会淘汰,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次,在发展中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走艰苦创业的道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

件下,国家没有可能在财力上作投入,一切要靠联社干部职工自己去筹集资金、寻找场地、

培育联社人才。当年我们兴办直属企业时,帐面上只有几千元钱,是留着给工作人员发

工资、购买办公用品、支付房租、水电费的。第一笔办企业的资金是把我们领导干部乘坐

的小轿车卖了,用卖车的钱来作投资的。以后,我们又把办公用房腾出来转租给别人,用

预收的租金来发展经济。

    第三,在发展经济中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由于我们经济底子薄,实力相对很弱,亏不起,经不起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走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效益高的路,要稳扎稳打,步

步为营,循序前进,跨小步,不停步,积几个小步为一大步,搞短平快,做到稳定中求发展。

    第四,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强调经济实效,有时要逆向思维,不随大流、不跟风,不拘形式。    .

    第五,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扬长避短,坚持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拾遗

补缺”,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独特的长处: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有利于我们经

济的稳步发展,又能完成安置大量社会待业人员的任务。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我们强调必须尽心尽责,每一项决策、每一个合同、每一笔生意,

如同打仗一样,十八般兵器都可使用,只要在国家法律和改革允许的范围内,有利于企业

的利益,有利于职工的利益,有利于市联社的整体利益,都可以搞,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

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我们始终把发展直属经济放在重要地位,使直属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稳定了

联社队伍,增强了联社的凝聚力。

    二、坚持合作社企业的组织原则,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五大机制

    新一代合作社企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组建的,他不同于老的国有企业,也不同于过去“二全民”式的老集体企业,它在组建时,就按照“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原则,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坚持“国家不包企业,企业不包职工”,沿着“就业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改革思路,把企业和职工推向市场。所以说,“四自”、“两不包”的合作社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亲合力。许多合作社企业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上

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脱颖而出,得以较快的发展。联社系统的明星企业华生化工

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1982年组建的知青合作社,开办时只有三口缸、六根棒和九

个人,筹集了2000元资金,在30平方米一间简陋破屋里加工生产蜡克涂料,在厂长李隆

铭的带领下,经过十多年努力,96年的销售总额达到15亿元,实现利税4.7亿元,人均

创利税70多万元,连续几年在全市蝉联冠军。

    多年来,我们比较注意研究、总结和推广集体合作企业的运行机制,帮助集体合作企

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联社系统的集体合作企业中逐步

形成了“五大机制”,这就是:

    (一)自主灵活的经营机制;(二)双向选择的用工机制;(三)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

(四)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五)职工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

    江泽民总书记一贯重视集体合作经济,1985年就曾为集体合作经济题词:“积极支

持合作经济,引导群众共同致富”,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又一次强调“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

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各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我们

在学习中感到特别亲切,是对我们从事集体合作经济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实践证明,

合作经济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发展集体合作经济对巩固和

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坚持发挥联社传统优势,积极拓展“三大工程”    ,

    市联社系统的企业,是安置返城知青和社会闲散人员而组建起来的,为解决当时社

会上就餐难、乘车难、修配难、住宿难等群众需求成立的,不少是商业服务业企业。这些年,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的指示,不断拓展经营范围,扩大服务项目,已成为上海城区经济

中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我们总结联社多年发展实践,明确提出围绕中心,发挥特色,拓

展“三大工程”,这就是经济发展工程、社会生活服务工程和再就业工程。社会需要啥,我

们就发展啥。当上海市政建设需要大面积动迁时,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和市民为搬迁伤透

脑筋,就领先办起了公兴搬场公司。初办时,由于财力有限,只有10辆接近报废的老爷

车、30名职工和一块狭小的场地,现在已发展到拥有80多辆卡车、400多名职工的全市

规模最大、服务最规范的一家搬场公司。

    政府急啥,我们就办啥,安置就业是联社企业的传统。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下岗待业人员不断增加,给社会的稳定和不少家庭带来了压力。我们就主动承担政

府再就业工程,利用联社传统优势,发挥联社系统网络,尽可能吸纳下岗待业人员。从

1991年到1996年的6年中,通过新办企业、老企业增加新的服务项目,新建一批中介机

构,对下岗人员培训等,累计安置下岗待业人员共17.6万人次。市联社还成立了上海市

再就业工程教育学院,为再上岗者进行职业培训。这些做法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市

人大代表等视察联社一些单位后,赞扬联社为政府分忧,为市民解愁,主动承担再就业工

程的奉献精神。

    市民需要啥,我们就干啥。社会生活服务业发展的程度,体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

平: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对社会生活服务的

需求越来越高。我们较早地把社会生活服务业作为联社发展经济的主渠道。从1992年

起,主动承担市府商业实事工程,并且,不花国家一分钱,每年组建10个社会生活服务公

司和100个服务网点,连续五年,年年较好地完成任务,被市政府重点工程实事办公室授

予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到1996年末,已累计组建社会生活服务公司50个,服务网点500个,形成了日用品修理修配、钟点家务、搬场运输、汽车出租、旅游服务、住房装修、大

众化早点、中小学生午餐供应等八大类四十多个项目的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多渠

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和家庭生活服务,服务人次已突破亿次。

    四、坚持不懈地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发展联社经济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在巡视南方讲话申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

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

说,关键是人”。市场的竞争,讲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上海的各级联社都有这方面的切身

体会。我们自觉地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培养一批对事业执意追求,具有高度的政治

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较高文化业务素质的人才,坚持对干部进行在岗培训,组织参加各

种层次的学习和进修。市联社本部90%以上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处级干部中,

硕士研究生占到三分之一。几年来,我们还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联社系统数百名业务

骨干去国外学习考察。

    我们在干部管理制度上,实行职级分离,一年一聘制。不拘一格选人才,以经济实绩

进行考核,坚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并敢于按制度动真格,不讲特殊,不搞照

顾。从联社的艰苦环境出发,我们反复要求干部必须做到:

    (一)要具有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强调有时这种精神在关键时刻往往起着决定性

作用;

    (二)要具有奉献精神,必须要有加倍付出的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三)要善于解决疑难杂症,干部应当成为解决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疑杂症和困难问题

的能手;

    (四)要真正地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到第一线去了解最基层的真情实况,切实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五大为集体经济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极大地激励了上海联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热情和社会主义积极性。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扎实工作,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努力把联社工作做得更好:

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拓展“三大工程”
发行时间:1999-04-20
网站编辑: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
  
来源:研究所

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拓展“三大工程”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

  我们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是八十年代初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成立的、经济实体性

质的局级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组织返城知青、社会待业人员兴办集体合作企业;并承担

对全市集体合作企业的“指导、协调、维护、服务”的职能。1982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

指导下,在全国总社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联社系统的集体合作经济得到快

速发展,到1996年底,市联社系统已有集体合作企业4143户,职工人数20万,净资产达

41亿元,1996年的营销收入实现202亿元,利润12亿元,上缴税金7.5亿元,职工年人

均收入达9500元。

    上海市联社在不断推进联社系统经济发展的同时,根据总社提出的“办实体、增实力”

的要求,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白手起家兴办市联社直属企业。短短几年中,从无到有,从

少到多,取得了较大发展。现已拥有汽车出租公司、社会生活服务公司、涂装工程公司、

旅游服务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副食品市场等二十多个直属企业:市联社直属企业的

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增长,平均每年以70.6%的速度递增,1997年各企业上缴市联

社的收益可达1000万元,使上海市联社从管理型机构逐步转化为具有一定基础的经济实

体:目前上海市联社直接拥有的净资产已超过5000万元。

    回顾市联社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基本经验是:

    一、坚持走具有联社特色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联社的直属经济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是新一代合作社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上海市联社肩负的

任务、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它独有的特征。

    首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它必须大力快速地发展自身的直属经济。只有自身的直属

经济发展了,它才能有效地指导全市集体合作经济,才能确立它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它

就可能被社会淘汰,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次,在发展中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走艰苦创业的道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

件下,国家没有可能在财力上作投入,一切要靠联社干部职工自己去筹集资金、寻找场地、

培育联社人才。当年我们兴办直属企业时,帐面上只有几千元钱,是留着给工作人员发

工资、购买办公用品、支付房租、水电费的。第一笔办企业的资金是把我们领导干部乘坐

的小轿车卖了,用卖车的钱来作投资的。以后,我们又把办公用房腾出来转租给别人,用

预收的租金来发展经济。

    第三,在发展经济中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由于我们经济底子薄,实力相对很弱,亏不起,经不起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走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效益高的路,要稳扎稳打,步

步为营,循序前进,跨小步,不停步,积几个小步为一大步,搞短平快,做到稳定中求发展。

    第四,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强调经济实效,有时要逆向思维,不随大流、不跟风,不拘形式。    .

    第五,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扬长避短,坚持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拾遗

补缺”,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独特的长处:发展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有利于我们经

济的稳步发展,又能完成安置大量社会待业人员的任务。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我们强调必须尽心尽责,每一项决策、每一个合同、每一笔生意,

如同打仗一样,十八般兵器都可使用,只要在国家法律和改革允许的范围内,有利于企业

的利益,有利于职工的利益,有利于市联社的整体利益,都可以搞,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

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我们始终把发展直属经济放在重要地位,使直属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稳定了

联社队伍,增强了联社的凝聚力。

    二、坚持合作社企业的组织原则,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五大机制

    新一代合作社企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组建的,他不同于老的国有企业,也不同于过去“二全民”式的老集体企业,它在组建时,就按照“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原则,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坚持“国家不包企业,企业不包职工”,沿着“就业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改革思路,把企业和职工推向市场。所以说,“四自”、“两不包”的合作社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亲合力。许多合作社企业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上

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脱颖而出,得以较快的发展。联社系统的明星企业华生化工

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1982年组建的知青合作社,开办时只有三口缸、六根棒和九

个人,筹集了2000元资金,在30平方米一间简陋破屋里加工生产蜡克涂料,在厂长李隆

铭的带领下,经过十多年努力,96年的销售总额达到15亿元,实现利税4.7亿元,人均

创利税70多万元,连续几年在全市蝉联冠军。

    多年来,我们比较注意研究、总结和推广集体合作企业的运行机制,帮助集体合作企

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联社系统的集体合作企业中逐步

形成了“五大机制”,这就是:

    (一)自主灵活的经营机制;(二)双向选择的用工机制;(三)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

(四)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五)职工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

    江泽民总书记一贯重视集体合作经济,1985年就曾为集体合作经济题词:“积极支

持合作经济,引导群众共同致富”,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又一次强调“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

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各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我们

在学习中感到特别亲切,是对我们从事集体合作经济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实践证明,

合作经济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发展集体合作经济对巩固和

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坚持发挥联社传统优势,积极拓展“三大工程”    ,

    市联社系统的企业,是安置返城知青和社会闲散人员而组建起来的,为解决当时社

会上就餐难、乘车难、修配难、住宿难等群众需求成立的,不少是商业服务业企业。这些年,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的指示,不断拓展经营范围,扩大服务项目,已成为上海城区经济

中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我们总结联社多年发展实践,明确提出围绕中心,发挥特色,拓

展“三大工程”,这就是经济发展工程、社会生活服务工程和再就业工程。社会需要啥,我

们就发展啥。当上海市政建设需要大面积动迁时,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和市民为搬迁伤透

脑筋,就领先办起了公兴搬场公司。初办时,由于财力有限,只有10辆接近报废的老爷

车、30名职工和一块狭小的场地,现在已发展到拥有80多辆卡车、400多名职工的全市

规模最大、服务最规范的一家搬场公司。

    政府急啥,我们就办啥,安置就业是联社企业的传统。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下岗待业人员不断增加,给社会的稳定和不少家庭带来了压力。我们就主动承担政

府再就业工程,利用联社传统优势,发挥联社系统网络,尽可能吸纳下岗待业人员。从

1991年到1996年的6年中,通过新办企业、老企业增加新的服务项目,新建一批中介机

构,对下岗人员培训等,累计安置下岗待业人员共17.6万人次。市联社还成立了上海市

再就业工程教育学院,为再上岗者进行职业培训。这些做法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市

人大代表等视察联社一些单位后,赞扬联社为政府分忧,为市民解愁,主动承担再就业工

程的奉献精神。

    市民需要啥,我们就干啥。社会生活服务业发展的程度,体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

平: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对社会生活服务的

需求越来越高。我们较早地把社会生活服务业作为联社发展经济的主渠道。从1992年

起,主动承担市府商业实事工程,并且,不花国家一分钱,每年组建10个社会生活服务公

司和100个服务网点,连续五年,年年较好地完成任务,被市政府重点工程实事办公室授

予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到1996年末,已累计组建社会生活服务公司50个,服务网点500个,形成了日用品修理修配、钟点家务、搬场运输、汽车出租、旅游服务、住房装修、大

众化早点、中小学生午餐供应等八大类四十多个项目的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多渠

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和家庭生活服务,服务人次已突破亿次。

    四、坚持不懈地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发展联社经济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在巡视南方讲话申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

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

说,关键是人”。市场的竞争,讲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上海的各级联社都有这方面的切身

体会。我们自觉地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培养一批对事业执意追求,具有高度的政治

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较高文化业务素质的人才,坚持对干部进行在岗培训,组织参加各

种层次的学习和进修。市联社本部90%以上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处级干部中,

硕士研究生占到三分之一。几年来,我们还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联社系统数百名业务

骨干去国外学习考察。

    我们在干部管理制度上,实行职级分离,一年一聘制。不拘一格选人才,以经济实绩

进行考核,坚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并敢于按制度动真格,不讲特殊,不搞照

顾。从联社的艰苦环境出发,我们反复要求干部必须做到:

    (一)要具有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强调有时这种精神在关键时刻往往起着决定性

作用;

    (二)要具有奉献精神,必须要有加倍付出的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三)要善于解决疑难杂症,干部应当成为解决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疑杂症和困难问题

的能手;

    (四)要真正地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到第一线去了解最基层的真情实况,切实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五大为集体经济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极大地激励了上海联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热情和社会主义积极性。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扎实工作,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努力把联社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