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讨论观点综述
发行时间:1993-04-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上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讨论观点综述

1992年11月21日至12月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市经济研究中心、市府研究室、市计委经济研究所共同组织召开了上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讨论会。讨论会共分6次举行,有近200人次的专家学者参加,热烈地研讨了上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专家学者们认为,上海可以在四个方面做到“率先”。第一,在商品化上争“率先”。上海现在有条件、有必要率先使地产、房产和其它不动产,乃至国家下拨的各种主要物资使之商品化。第二,在建设现代化大市场上争“率先”。上海的目标与功夫要放在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的现代化大市场上,包括同世界经济接轨的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等。第三,在推进国有大企业垄断竞争上争“率先”。上海不仅要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把它们推向市场,而且可由它们进行垄断竞争,大踏步地占据国内市场有利位置,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跨地区、跨国经营,或发展跨国公司。第四,上海要在立新体制上争“率先”。所谓“立新体制”,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公平竞争的规范(包括各种法规),并且要努力同世界上的规范接轨或一致,使上海的市场成为具有良好信誉、标准运作、高质高效、令人神往的现代化市场,研讨的主要内容、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上海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问题

专家学者的意见可概括为“举旗子、亮牌子、闯路子”九个字:(1)上海要大胆举起“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旗子。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明确了上海一“龙头”三“中心”地位,为此,上海要大胆举起“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旗子,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这样做,经济上有改革先发性利益,政治上也站得住。(2)上海要公开亮出“公平税赋、公平竞争”的牌子。这有三方面好处。首先是对上海有利。相对而言,上海财政上交任务重,企业平均税赋高,争优惠政策,搞政策攀比,上海就成不了“中心”与“龙头”。其二是支持了中央的宏观调控。因为只有公平税赋、公平竞争,才能打破“诸侯”经济。第三是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3)上海要破条条式的改革路子,探索政府、市场、企业三位一体同步改革的路子。要搞三线一点,即企业、市场、政府机构改革三线协同展开,重点解决企业、市场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第一,企业改革,要在分类搞活的基础上,逐步向现代企业法人制度过渡。第二,市场改革要紧紧扣住要素市场化这一环,带动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育和社会保障社会化。第三,政府机构改革不能再滞后了,否则拖企业改革和市场改革的后腿。第四,要率先解决新体制启动与运行的动力机制问题。

二、关于上海率先超越经济周期制约、保持经济稳定高速增长问题

专家们认为,上海超越周期、保持高速增长是个发展战略问题,应当从发展结构、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上全面谋划。基本思路是:主动调整、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提高适应性、增强抗震能力。具体对策是:(1)大力发展受政策波动影响相对较小的第三产业,走结构性增长的道路。(2)加快调整工业结构,下决心淘汰一批缺乏竞争能力的产品和企业,加速实现产业的外向化。(3)进一步改革企业体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在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的同时,积极推进企业的  小型化。(4)加快企业的产品升级,通过引进技术使目前收入弹性低的吃、穿、用商品普遍提高档次和质量,实现精品化,避免经济波动和恢复关贸缔约国地位以后的影响。(5)集中力量抓好汽车、电站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项目,并以此为核心,全力组建几个大型跨国公司向海外发展,以增强全市工业的抗震能力,借助国际市场来避免国内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6)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利用外资总量,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用国外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避  免政策波动的冲击。

三、关于上海率先进行流通领域全面改革的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必须强化流通的地位。上海深化改革,要主攻流通领域。(1)树立“先一步、深一层、高一筹”的改革指导思想,始终瞄准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这一大目标,不能小打小闹、小改小革,而是要出大思路、用大手笔、写大文章。(2)主攻“集权、垄断、分割、封闭”,深化流通领域体制与机制改革。包括: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变集权统抓为宏观指导。第二,推进企业结构改革,变垄断为竞争。第三,筹建统一管理部门,变分割为一体。第四,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体制与管理办法,变封闭为开放。(3)加快流通领域结构调整,弘扬上海优势。在物资流通与商业流通的关系上要加强物资流通。在商业流通内部批发与零售的关系上要加强批发业。(4)加速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上海培育市场的重点,一是经理市场、要素市场与金融市场等高级市场;二是期货、期票、期权交易等中介市场;三是进一步开放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尽快组建一批经纪人公司,以适应建立高级市场与中介市场的需要。(5)实行中观调控,保证流通领域全面改革的成功。第一,上海要形成区域价格优势,即上海地区的价格要高于友邻市场的价格,以促进流通中心的形成。第二,价格放开后,政府须建立平准基金,进行逆向操作以缓冲波动幅度。第三,利用税收杠杆,形成税率优惠,既利于企业发展,又益于吸引万商云集申城。第四,制定贸易法规,建立商业信用。

四、关于上海率先建立现代化大市场问题

上海要有建立现代化大市场的紧迫感,要把现代化大市场的建设作为上海下一阶段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完善市场结构、规范运行法则,采用现代管理手段为主要内容,在与国际市场接轨、向国内市场辐射、做长江流域“龙头”三个层面上建设好各类市场,在全国率先形成现代化大市场体系,加快塑造上海作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运行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重点,在“率先”上下功夫:(1)率先确立高层次示范市场的地位,在建立起大容量、大覆盖面的要素市场的同时,应着力发展这类商品的期货市场、交易所、中心批发市场等高层次的市场。(2)率先建立全生产要素的市场群。积极创造条件,使产权市场进入试运行。资金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具有导向的作用,金融市场的建设一方面要争取中央支持,突破资金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外汇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信贷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人才市场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此,应破人才问题的各种陈旧观念,率先建立起人才自由流动和双向选择的格局。(3)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首先要在市场服务、市场管理和市场法规的制定上,与国际惯例靠近。其次要积极引入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使国内外企业能在同一市场展开平等竞争。(4)率先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体系,使上海成为我国市场商情信息中心。

五、关于上海率先实现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问题

上海的市场战略要有重大变化:一是要从价格竞争战略变为质量与新品种竞争战略;二是要从为产品找国外市场的战略变为根据对国外市场的研究开发产品的战略;三是要从企业分别研究国外市场的战略变为政府统筹和帮助研究开发国外市场的战略。“接轨”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是:(1)由于世界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核心问题只能是加速市场的形成,通过市场的发育实现接轨。为此,上海只有超前培育地方市场,才能率先与世界经济接轨,实现建成国际经济、贸易与金融中心的目标。对外接轨要求三类体制作出相应的改革。一是价格体制的改革,要加快理顺价格。二是企业体制改革,使之具有国际通行的企业行为特征和行为能力。为此,要参照“三资”企业政策改革国营大中型企业,利用上海现有特殊政策所创造的条件加快企业制度的接轨。三是行政体制的改革,使行政体制达到能适应世界市场高度化的要求。(2)面对我国即将“复关”,产业定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全面研究各行业的调整问题,区分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采用大进大出、只出不进、只进不出、不进不出和进进出出的战略。(3)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应当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为此,可以设想建立区域收支平衡表、开放货币市场,使地方拥有货币发行的权力,根据本地所拥有的外汇储备量发行货币,并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改变“兑换券”的功能,使之成为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这将会使上海自然走向主导货币区域,因而是上海经济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根本性措施。(摘自《科研动态》1992年20期)

上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讨论观点综述
发行时间:1993-04-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上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讨论观点综述

1992年11月21日至12月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市经济研究中心、市府研究室、市计委经济研究所共同组织召开了上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讨论会。讨论会共分6次举行,有近200人次的专家学者参加,热烈地研讨了上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专家学者们认为,上海可以在四个方面做到“率先”。第一,在商品化上争“率先”。上海现在有条件、有必要率先使地产、房产和其它不动产,乃至国家下拨的各种主要物资使之商品化。第二,在建设现代化大市场上争“率先”。上海的目标与功夫要放在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的现代化大市场上,包括同世界经济接轨的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等。第三,在推进国有大企业垄断竞争上争“率先”。上海不仅要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把它们推向市场,而且可由它们进行垄断竞争,大踏步地占据国内市场有利位置,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跨地区、跨国经营,或发展跨国公司。第四,上海要在立新体制上争“率先”。所谓“立新体制”,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公平竞争的规范(包括各种法规),并且要努力同世界上的规范接轨或一致,使上海的市场成为具有良好信誉、标准运作、高质高效、令人神往的现代化市场,研讨的主要内容、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上海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问题

专家学者的意见可概括为“举旗子、亮牌子、闯路子”九个字:(1)上海要大胆举起“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旗子。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明确了上海一“龙头”三“中心”地位,为此,上海要大胆举起“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旗子,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这样做,经济上有改革先发性利益,政治上也站得住。(2)上海要公开亮出“公平税赋、公平竞争”的牌子。这有三方面好处。首先是对上海有利。相对而言,上海财政上交任务重,企业平均税赋高,争优惠政策,搞政策攀比,上海就成不了“中心”与“龙头”。其二是支持了中央的宏观调控。因为只有公平税赋、公平竞争,才能打破“诸侯”经济。第三是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3)上海要破条条式的改革路子,探索政府、市场、企业三位一体同步改革的路子。要搞三线一点,即企业、市场、政府机构改革三线协同展开,重点解决企业、市场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第一,企业改革,要在分类搞活的基础上,逐步向现代企业法人制度过渡。第二,市场改革要紧紧扣住要素市场化这一环,带动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育和社会保障社会化。第三,政府机构改革不能再滞后了,否则拖企业改革和市场改革的后腿。第四,要率先解决新体制启动与运行的动力机制问题。

二、关于上海率先超越经济周期制约、保持经济稳定高速增长问题

专家们认为,上海超越周期、保持高速增长是个发展战略问题,应当从发展结构、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上全面谋划。基本思路是:主动调整、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提高适应性、增强抗震能力。具体对策是:(1)大力发展受政策波动影响相对较小的第三产业,走结构性增长的道路。(2)加快调整工业结构,下决心淘汰一批缺乏竞争能力的产品和企业,加速实现产业的外向化。(3)进一步改革企业体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在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的同时,积极推进企业的  小型化。(4)加快企业的产品升级,通过引进技术使目前收入弹性低的吃、穿、用商品普遍提高档次和质量,实现精品化,避免经济波动和恢复关贸缔约国地位以后的影响。(5)集中力量抓好汽车、电站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项目,并以此为核心,全力组建几个大型跨国公司向海外发展,以增强全市工业的抗震能力,借助国际市场来避免国内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6)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利用外资总量,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用国外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避  免政策波动的冲击。

三、关于上海率先进行流通领域全面改革的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必须强化流通的地位。上海深化改革,要主攻流通领域。(1)树立“先一步、深一层、高一筹”的改革指导思想,始终瞄准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这一大目标,不能小打小闹、小改小革,而是要出大思路、用大手笔、写大文章。(2)主攻“集权、垄断、分割、封闭”,深化流通领域体制与机制改革。包括: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变集权统抓为宏观指导。第二,推进企业结构改革,变垄断为竞争。第三,筹建统一管理部门,变分割为一体。第四,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体制与管理办法,变封闭为开放。(3)加快流通领域结构调整,弘扬上海优势。在物资流通与商业流通的关系上要加强物资流通。在商业流通内部批发与零售的关系上要加强批发业。(4)加速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上海培育市场的重点,一是经理市场、要素市场与金融市场等高级市场;二是期货、期票、期权交易等中介市场;三是进一步开放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尽快组建一批经纪人公司,以适应建立高级市场与中介市场的需要。(5)实行中观调控,保证流通领域全面改革的成功。第一,上海要形成区域价格优势,即上海地区的价格要高于友邻市场的价格,以促进流通中心的形成。第二,价格放开后,政府须建立平准基金,进行逆向操作以缓冲波动幅度。第三,利用税收杠杆,形成税率优惠,既利于企业发展,又益于吸引万商云集申城。第四,制定贸易法规,建立商业信用。

四、关于上海率先建立现代化大市场问题

上海要有建立现代化大市场的紧迫感,要把现代化大市场的建设作为上海下一阶段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完善市场结构、规范运行法则,采用现代管理手段为主要内容,在与国际市场接轨、向国内市场辐射、做长江流域“龙头”三个层面上建设好各类市场,在全国率先形成现代化大市场体系,加快塑造上海作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运行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重点,在“率先”上下功夫:(1)率先确立高层次示范市场的地位,在建立起大容量、大覆盖面的要素市场的同时,应着力发展这类商品的期货市场、交易所、中心批发市场等高层次的市场。(2)率先建立全生产要素的市场群。积极创造条件,使产权市场进入试运行。资金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具有导向的作用,金融市场的建设一方面要争取中央支持,突破资金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外汇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信贷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人才市场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此,应破人才问题的各种陈旧观念,率先建立起人才自由流动和双向选择的格局。(3)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首先要在市场服务、市场管理和市场法规的制定上,与国际惯例靠近。其次要积极引入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使国内外企业能在同一市场展开平等竞争。(4)率先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体系,使上海成为我国市场商情信息中心。

五、关于上海率先实现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问题

上海的市场战略要有重大变化:一是要从价格竞争战略变为质量与新品种竞争战略;二是要从为产品找国外市场的战略变为根据对国外市场的研究开发产品的战略;三是要从企业分别研究国外市场的战略变为政府统筹和帮助研究开发国外市场的战略。“接轨”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是:(1)由于世界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核心问题只能是加速市场的形成,通过市场的发育实现接轨。为此,上海只有超前培育地方市场,才能率先与世界经济接轨,实现建成国际经济、贸易与金融中心的目标。对外接轨要求三类体制作出相应的改革。一是价格体制的改革,要加快理顺价格。二是企业体制改革,使之具有国际通行的企业行为特征和行为能力。为此,要参照“三资”企业政策改革国营大中型企业,利用上海现有特殊政策所创造的条件加快企业制度的接轨。三是行政体制的改革,使行政体制达到能适应世界市场高度化的要求。(2)面对我国即将“复关”,产业定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全面研究各行业的调整问题,区分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采用大进大出、只出不进、只进不出、不进不出和进进出出的战略。(3)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应当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为此,可以设想建立区域收支平衡表、开放货币市场,使地方拥有货币发行的权力,根据本地所拥有的外汇储备量发行货币,并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改变“兑换券”的功能,使之成为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这将会使上海自然走向主导货币区域,因而是上海经济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根本性措施。(摘自《科研动态》1992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