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企业改革探讨】
试论股份合作制在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历史方位
一对江苏盐城市23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调查引出的思考
薛 至 阮恩光
一、盐城城区集体企业推行股份
合作制的勇敢实践
盐城的城区工业自1986年以来推行股份合作制,成绩卓著。其经验受到一些省市的集体经济部门和中央有关部委、经济理论界的关注和赞扬。
(一)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做法
盐城城区现有23家区属集体企业推行了股份合作制, 入股职工达6500人, 入股股金达300万元、 占23家企业流动资金32%。 自1986年以来至今没有一家企业亏损。他们的具体作法是;
——用一个月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股份制的宣传学习,以统一企业干部和职工的认识。变“要我入股”为“我要入股”,从思想上真正实现由工人向既是工人又是主人的转变。
——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划分资产归属、核实注册、办理公证手续。在此基础上再按资产总额的不同来源转划为公股、集体股、个人股三种股份结构。 由于23家企业没有国家投资,只有联社资金下拨和借贷,因而公股也称联社股。集体股是由企业历年来自我积累的资金构成,属于企业全体职工所共有。个人股份为终身股和浮动股。前者为每个职工必须入的股份,与企业共担风险,后者为临时集资性质,只付息不分红。
——发动职工入股。职工入股坚持自愿、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但具体操作上各企业对终身股规定每股100元,在三年内达到5股(即500元)。终身股在股份合作制的推行的初期,如盈利还可以既付息也分红。企业亏损时既不付息也不分红,还要以此补亏。个人股中的浮动股,不论多少,也可以申请退取。
——将集体股量化折股到每个职工。为了使职工认清自己是企业生产资料的主人,集体股又在名义上量化到职工,作为职工个人资产的名义股,其股权仍属于集体所有,仅作为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劳动积累的分红依据。具体量化方法是以全部集体股按职工工龄划分给职工名下。年终视企业盈利情况,把集体股红的60%用于扩大再生产;30%一35%用于职工集体福利; 5%一10%用于增加职工个人红利分配。个人股的红息相加最多不超过股金总额的25%一30%,超过部分留在企业作风险基金或转入公共积累基金。
——发放股票和建立职工个人资产帐户。23家企业职工的个人股,由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统一批准制作的股票,每股100元面值,入股发给相应额的股票。股票不得上市,但因工作调离可以退股,也可以转让给本企业其他股东,股票是职工作为企业股东的凭证。其中纺织机械配件厂还每年向职工公布一次资产帐目,包括折股到人的股份额,以增强企业资产、个人股份额的透明度来强化职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
——企业实行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由于企业人人入股,因此全体职工都是股东,因此职工代表大会也就是股东大会。如果企业规模大、职工多的也可建立股东代表委员会。股东大会每年召开1至2次,对企业重大问题作出决断,而后由厂长去执行。
(二)股份合作制的实际成果
盐城城区股份合作制已推行六年,具有明显的效果。
第一,以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基础,同其它改革措施形成合力,促进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显著提高。 1986年至1990年,五年间23家企业的工业产值由3665.9万元, 提高到1.57亿元, 每年递增19.86%; 利税从579万元上升到4183万元,增加了1.43倍,递增幅度每年达到17.99%; 企业流动资金增加了10.2倍;固定资产原值从1567万元上升到4183万元,增加了1.66倍,人均劳动生产率从9406元, 上升到22260元, 增长了136.7%; 职工人均收入从846元增长到1465元,比1986年前增长了85%。
第二,重新构建了企业产权制度,开始调整和改善了个人与集体、职工与企业的经济关系,职工生产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进了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比如行业情况和经营条件都不算好的城区五金交化公司, 自推行股份合作制后,全公司110名职工,都成了股东, 目前年盈利19万元, 人均盈利1800元;而该城区同样的经营型烟糖酒公司没有实行股份合作制,因而全公司240人年利只有8万元,人均盈利只有303元。相比之下,可见搞不搞股份合作制,其经济效益大不一样。
第三,增强了职工主人翁精神,推进了企业民主管理。城区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后,职工爱厂如家意识增强了。职工普遍认识到“厂富我才有,厂穷我则无”的道理,积极为发展生产献计献策, 23家企业先后提出了1600多条合理化建议,共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纺织机械配件厂每年公布一次职工个人股份资产表,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以前有的企业职工偷拿企业原材料,干私活等时有发生,看大门的也不管不问。搞股份合作制后,这类现象少了,职工对浪费现象也能互相监督。更主要的是由于增强资产透明度,职工就主动监督企业干部。一个厂的职工当面对厂长说:“厂长, 我们有资产在里头,我们的话,你们要听听!”
第四,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为生产基金,缓解了资金短缺,增强了企业生产发展的后劲。这23家企业在“七五”期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工贸合营的盐城市纸箱厂通过入股和集资筹集了8.6万元,再加上银行贷款购置了七十年代的国产先进设备,在1986年当年投产盈利30万元。近五年多来该厂每年都有技改投入,目前已在近郊建起新厂房,装上全自动纸箱生产线,在1986年前130万元固定资产的基础上,现已增长了三倍。盐城塑料包装厂推行股份合作制后,自1986年以来, 每年都搞技术改造, 加起来有200多万元技改投入。把原来的老、旧设备全换成八十年代初的先进设备。
盐城城区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效果显著,方向对头,做法稳妥,令人鼓舞。他们通过股份合作制向顽固的“二国营”模式发起了强大的冲击,给人们开拓了一条如何能够冲破种种框框,真正按集体经济的性质办企业的新路子。因而盐城的经验是可贵的。
二、股份合作制是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最佳实现形式
股份合作制这一企业经济制度和经营方式,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诚然,其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又内涵在其自身的内在优势和强大的发展功能。
(一)对股份制的性质,特点及功能的探索性结论
我们认为,股份合作制是改革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制原则在当代的新发展。它以合作制为基础,吸取了股份制的若干好的东西;它集合作制与股份制的各自优点、又克服其各自弱点及消极因素,形成一种创新的企业经济制度和经营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在坚持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和以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又确认和确定职工个人拥有企业产权。
如果就叫合作制不叫股份合作制行不行?我们认为股份合作制是反映了两种制度不同的内涵,名实相符才好。而且股份合作制的主体是合作制,是合作制的新发展,因而不致有“离经叛道”之嫌。再者股份制同资本主义并不是同义词, 因而也不能同“自由化”挂起钩来。股份合作制是群众、地方的发明创造,既尊重传统,又赋有新意,是比较合适的。
(二)股份合作制体现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内部五种企业制度,即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和企业领导制度的和谐与统一。
——从产权制度上看,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是:它从确认和确定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者入手,明确企业财产属于谁和谁占有多少的产权关系,进而实现企业财产的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相结合的新型产权制度。这与传统的集体所有,而实质上排斥职工个人所有的“二国营”划清了界线;同时,也由于企业内每个职工都拥有相应的产权,所以又与雇佣劳动的私有制产权划清了界线。
——从经营制度上看,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是:明晰了企业同外部经济组织以及企业内部的产权利益和产权责任。从外部关系来看,塑造了企业是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进而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从企业内部来看,使各方股东对财产负有限责任,让每个职工都能负盈承亏,进而真正使企业面向市场,彻底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因此股份合作制的实施为企业得以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分配制度上看,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股金分红为辅的原则,从而把劳动分红与股金分红相结合,既分享工资,又分享利润,以进一步调动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从劳动制度上看,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是:职工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或者说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企业的职工。对新进厂的职工则坚持入股进厂、入股上岗的原则,进而变工人为主人,彻底克服雇佣劳动的观念。值得指出的是,这比当前改革中出现的“用工合同制”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我们认为国营企业可以推行,但对集体企业搞合同制,这无疑是一种退步,即从职工是主人身份退到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上。因此我们不主张在集体企业搞“合同制”。至于今后新招进的工人,他不入股,那只能是工人,而不是股东。须知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员(股东)与工人其待遇是不同的。
——从领导制度上看,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是:实行股东(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股东(代表)大会的成员就是职工(代表)大会的成员。由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股东(代表)大会就可能真正作为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发挥作用,体现集体经济的特色。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厂长要经过民主选举才能聘用。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厂长负责全面指挥,但重大决策必须经过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这样就有利于处理好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变过去厂长向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为向全体股东负责。股份合作制为了建立起有利于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内部机制,有的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考虑建立董事会和必要的监督机构。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索。
(三)股份合作制体现了职工(股东)是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这样一种共同投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经营管理企业、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共同分担风险这样一种企业制度和经营方式,因此其运行机制有以下七大功能。
第一,企业和职工是投资者主体,具有集资和有效投资的功能。从盐城经验来看,职工入股是一种集资,某种程度对缓解企业资金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企业职工是投资主体,这样就会促进资产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金积累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可以靠残酷的剥削工人,靠贩卖黑奴、靠妓女出口,什么肮脏办法都可以用。社会主义主要靠正当的内部积累,而中国又是发展中的国家,底子很薄。因此在国家聚集资金的同时,还应该广泛发动社会的力量筹集建设资金。这就是发展劳动群众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遗憾的是过去集体经济这一重要的功能被大大削弱了。从客观角度看,这不能不是一种失策,因此就恢复集资功能的意义说,股份合作制也是一种拨乱反正。
第二,股份合作制产生产权约束功能。职工作为股东就有产权利益的制约,这就能使企业和职工关心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使其行为长期化,以克服和消除短期行为,因此它比目前的承包制更具有行为约束力。盐城23家企业并没有分光吃尽,而且更注重技改投资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人有恒产,故有恒心”的道理。
第三,股份合作制促进公平与效率兼顾发展的功能。合作制追求公平,一人一票,股权平等;而股份制又追求效率,风险效益。因此股份合作制既能克服股份制的某些消极
因素,又能强化公平权力;既能克服合作制的某些弱点,又能增强竞争性的效率机制。因此从经营方式上它能充分适应商品经济竞争市场的客观要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第四,股份合作制有对企业资产完整性和企业与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性功能。“二国营”模式的集体企业对政府的行政干预、或资产被无偿平调,企业和职工却漠不关心。这就是两个“无所谓”,即企业无所谓,工人无所谓。而推行股份合作制,其资产量化到人,这就调动了职工、企业起来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合法权益的积极性及责任感。如果发生平调、损害集体经济的行为,不光是厂长,而且广大职工群众都会起来捍卫集体利益。这就是产权利益、产权责任、产权义务相统一。
第五,股份合作制对推进公开经营、民主管理,起着监督功能的作用。也由于职工是股东,因此要求企业财务帐册公开化,形成职工当家理财,起发挥监督功能的作用。也由于职工是股东,因此企业重大经营方略,包括投资项目、资产处置、技改项目等都要提交股东大会讨论,起着经营上的监督保证作用,有利于促使经营决策趋于科学化、民主化。
第六,股份合作制的实施对职工精神面貌、劳动态度、爱厂如家思想的产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象盐城橡胶厂有一女职工星期天请丈夫到厂义务维修机器,象汽车配件厂职工自觉消灭长明灯、随手关掉工作灯,象纸箱厂职工主动改装生产线不要分文报酬等等,这些事虽小,却说明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什么过去工作懒洋洋,工厂停电拍手叫好,而现在却动员家属关心企业,工厂停电职工直跺脚;为什么过去时有发生偷、拿、盗窃企业财物的现象,而现在却人人关心企业,杜绝浪费;为什么过去开会三三两两到不齐,现在则主动监督厂长、帮助厂长献计献策……如此等等,都说明股份合作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第七,股份合作制塑造企业成为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它具有增强企业“挣脱”意识、促进政企分开、促进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功能。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这是“二国营”道路的必然结果, 也是“二国营”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弊端是有目共睹,为什么至今难以克服。关键在于企业职工不拥有独立的产权利益。推行股份合作制,使企业和职工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这是摆脱附属物地位,推进政企分开的重要经济基础。
三、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前景及抉择
股份合作制的出现,不过几年时间,但已经显示出它的生命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项新事物必然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股份合作制是城镇集体经济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抉择。
第一,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的国,情来看:“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是发展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因此对以消费品为主体的城镇集体工业来说主要是处在改组、改造阶段,应该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要求,有计划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以为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一项战略的转变,任务十分艰巨,除了从发展生产力方面采取措施外,还需要调整内部生产关系,坚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改变传统“二国营”模式,走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可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第二,加工工业竞争趋势将愈演愈烈的情况来看:乡镇企业在总量上、中外合资企业在实力上、国营企业在设备技术能力上超过城镇集体企业,而在“八五”期间发展速度也将高于城镇集体企业。“夹缝中求生存,改革中求发展”的趋势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会继续下去。国家也不可能象搞活大中型国营企业那样,对城镇集体企业给予过多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和宽松的贷款政策。城镇集体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这种竞争形势,也迫使我们求助于改革,彻底抛弃那种同现实竞争需要极不适应的“二国营”模式,转向股份合作制道路。
第三,从适应外部环境、转变经营机制来看: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之间、集体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作也日趋频繁,多种形式的股份制经济将不断发展。因此,城镇集体经济采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将是适应这种外部环境变化,而在内部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方面所采取的必然措施。
第四,是从企业深化改革的发展逻辑上看,已经推开的承包制是调动企业和群众积极性、增强企业自主性的一种经营方式,或叫启动阶段的方式。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承包制的作用受到制约,甚至递减。特别是在“二国营”模式的影响下,承包制也遭到了扭曲,厂长作为经营者本应向所有者的全体职工承包,结果却象国营企业一样,向国家主管部门承包。职工对承包制产生抗阻心理,即表现为“为厂长干活”。同时,承包制本身解决不了产权模糊问题,因而包盈不包亏、企业行为短期化等问题难以克服。应当承认承包制以及其它各项改革都起了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打了一些“外围战”。因此,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必然要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产权制度的变革即要求确认和确定职工个人产权问题,这是塑造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基本前提和客观要求。因而股份合作制应运而生则成为必然。
第五,从职工群众的愿望来看,在“二国营”模式下他们表现的淡漠,以及对企业经营和民主管理缺乏主人翁应有的热情,已经反映了他们厌弃和抵制的态度,(从盐城等地推行股份制改革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却又反映他们支持和拥护的心态。因此为了顺乎民心,合乎潮流,股份合作制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第六,从政治上看,当前国际风云变幻,苏联东欧剧变,为了防反和平演变,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巩固和完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但传统的“二国营”模式的集体所有制已走上了尽头,因此,寻求集体所有制的最佳实现形式是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防反和平演变所要构筑的经济基础。股份合作制形式使企业全体职工人人拥有企业财产,使集体财产人格化,这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在这种公有制企业内,劳动群众同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血肉相连、风雨同舟,形成一个打不烂、扯不垮的坚强集体。盐城和其它地方推行股份合作制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可见城镇集体经济中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正是防反和平演变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