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集体小厂对出口创汇也能大有作为
发行时间:1991-12-20
网站编辑:上海东方绒绣厂
来源:研究所

经验交流

集体小厂对出口创汇也能大有作为

上海东方绒绣厂

我厂是有36年历史的专业生产出口绒绣工艺品的小型集体企业,现有职工248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厂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出口创汇上做文章,谱写了一首响亮的“东方绒绣腾飞曲”。自1988年起,出口销售以年递增40%的速度上升。1990年尽管遇到多种不利因素,但出口销售额仍然实现1457万元,比上年增长43%,利润比上年增长42%,出口创汇达330万美元,人均创汇1.3万美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事实证明,集体小厂对出口创汇也能大有作为。

一、开发适应外向型的拳头产品

我们厂的产品能够做到100%出口,满产满销,供不应求,是与我们近些年来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分不开的。

首先,注重市场信息,转变传统观念,在“适销”上做文章。

绒绣工艺品原为舶来品,起源于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奥地利,上世纪末传入上海,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编织史。传统的绒绣工艺品以画片为主,欣赏为主,工艺档次很高,但市场不大。我厂的绒绣工艺品出口在1983年以前一直徘徊于300万元左右,到1984年企业竟然出现了亏损,这个教训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市场信息,经过研究,确定了一条思路,即:大力开发欣赏与日用相结合的绒绣工艺品。这就是说,要在传统的工艺品生产观念上来个突破,既保留工艺品的传统特色,使其具有艺术欣赏性,又要使它具有实用功能,扩展市场,适应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室内工艺装饰品多样化的需求。在这个思路下,我们把绒绣工艺品新品开发的重心,放在“日用化”上,陆续开发了绒绣靠垫、圣诞礼品,地毯、化妆包、夜宴包、眼镜套,茶壶套、茶杯垫,衣架、门锁套等一大批日用欣赏晶,受到外商欢迎。

其次,研究客户心理,实行“两化”开发,在“对路”上做文章。

绒绣工艺品日用化开发后,我们没有沾沾自喜,因为这些日用工艺品小件多,创汇附加值还不高。于是,我们仔细研究分析外商客户的订货、购货心理,发现他们对工艺品有一个“审美订货”规律,讲究图案、款式,造型、色彩的配套、和谐。为了“对”上外商购货的这条“路”子,我们在绒绣工艺品开发中,推行“两化”设计,即系列化、配套化。系列化,就是使绒绣工艺晶在日用化的同时,按图案,规格、款式和造型上形成系列,如绒绣靠垫设计成4只一套、8只一套的,吸引客户成套订货,增加了订货量。配套化,就是使绒绣工艺品按室内用品的搭配,在色彩、图案上予以统一。如将绒绣地毯、椅背套和衣架套的色彩,图案配套化,使客户产生审美视觉,“连及”订货,增加了订货品种。由于使绒绣工艺品做到日用化、系列化和配套化,附加值大大提高,实现了市场扩展与效益增长同步的开发效应。

第三,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产品宣传,在“开拓”,上做文章。

产品适销对路后,仍然有个市场问题。传统的绒绣工艺品市场一般集中在西欧各国,如果不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销路就会狭小。近年来,我们通过外贸渠道、出国考察和接待客户等,大力宣传日用绒绣工艺品,并且把主攻目标集中在打入美国市场上。1988年起,美国市场被我们打开了。去年,一家美国客户一次订货80万美元,今年预计订货150万美元。目前,我厂出口美国的绒绣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60%左右。

二、采取适应外向型的经营策略

小厂要在出口创汇上大有作为,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近些年来,我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时候,十分注意依靠、借助外贸的优势。这是我厂的基本“厂策”。

一是走密切配合、利益共担的工贸联营道路。长期出口生产实践告诉我们:集体小企业没有出口自主权,没有涉外经济的专业人才,要做好出口创汇这篇文章,必须工贸两家密切配合。1988年我厂与上海抽纱进出口公司实行了联营。当初的双方投资比例是9:1,今年起改为7:3。由于工贸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大家的工作配合更加紧密、主动。去年尽管遇到中东市场锐减和欧美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但外贸部门仍然想办法找任务,满足我厂生产。

二是树真诚合作,相互信任的工贸联营风气。工贸联营后,双方都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下,都面临求生存、求发展的实际问题,都有自己的切身利益要维护,这就需要相互理解、真诚合作。我们在工贸联营后,十分注重树立企业对外贸的“真诚、信任”风气。这个风气集中体现在重视产品质量上,重视外贸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上。我们懂得,质量问题对于工贸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发生外商退货和索赔,外贸部门比工业部门更为难堪。因此,我们在企业内广泛宣传“质量是创汇的生命”的观念,建立了企业“总工艺师”负责制,实施了质量否决权。外贸部门对我们重视质量,也大力支持,绒绣地毯刚试制生产时,存在歪斜,规格尺寸不足等问题。外贸人员广泛听取客户意见,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终于通过斜棚、上胶、上棚的办法解决了质量问题。由于工贸双方抓质量,我厂的产品在1983年荣获国家“银杯奖”,外贸部门也授予我厂“质量信得过奖”。

三是立一致对外、相互支持的工贸联营传统。工贸双方有一个共同的“皇帝”,就是外商。我们与外贸联营以后,在共同为外商服务,吸引外商订货方面,是一致对外,相互支持。做到三个“不”:市场信息不相互封锁,工贸一起收集、共同研究;洽谈业务不相互避嫌,工贸一起参加,共同接待;出国考察不相互计较,一起安排、共同搞好。外贸部门也全力支持我们,主动安排企业有关人员出国考察,掌握国际市场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企业虽然要花掉一些差旅费,但获得的经济效益是很大的。如1988年,厂长随外贸一起到西欧考察,看到国外旅馆房门上都挂有一块牌子,红色的是“请勿打扰”,绿色的是“请打扫房间”。在办公室内有“请勿吸烟”的牌子,甚至在家庭中也有“孩子在睡觉”的牌子。当时就触发了开发设想:如果这些牌子改用绒绣装饰,将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回国后,厂里就设计开发了“绒绣广告牌”,立即受到外商欢迎,有的客户一批就订1万多件。

三、确立适应外向型的管理方式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集体小厂要做好出口创汇这篇大文章,必须下大决心与传统的小作坊管理方式彻底决裂,建立适应外向型经济的新型管理方式,在这方面,我们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舍得花本钱,抓好企业环境的“硬件”建设。

随着生产的发展,资金的积累,我厂于1986年建起了一幢4500m2的5层新厂房。在新厂房设计时,我们就考虑到外向型企业的需要。绣制车间是外商来厂必定参观的地方,就挑了朝向、光线好的整个4层楼面给这个车间,并铺设地板,门、窗及间隔采用铝合金,再安装了空调。另外,还设置了产品陈列室、设计室、外宾接待室等必要室厅。这些设施、布局,使外商感到满意,称赞是“一流的车间、一流的产品”。

第二步,舍得换胎骨,抓好企业管理的“软件”建设。

集体小厂的管理基础比较差,这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近两年来,我们下狠心抓管理,抓队伍,来个“脱胎换骨”。虽然是地处高桥,厂小人少,但是也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抓管理、上等级、创文明”。通过艰苦的拼搏,终于在1988、1989年先后跨上了“市先进企业”和国家“二级企业”的台阶。1990年又被命名为市二轻局“文明单位”。这些荣誉既是上级对我厂管理水平的肯定,又向外商显示了我厂的出口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外商的信任感,为扩大出口创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舍得育人才,抓好企业队伍的“智能”建设。

我厂原先没有一个专业设计人员。近几年来,我们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发,潜心培养,建立了一支专业设计队伍,其中有工艺师4人,助理工艺师7人。对职工的文化技术,也下力量组织培训教育,使素质普遍提高。现在,全厂已有大中专毕业生63人,占职工总数的25.7%,各类技术人员40多人。为了打响绒绣工艺品的外销牌子,我们还在集体小厂里首次设立“总工艺师”的职位,让一名50年代进厂的老师傅担任总工艺师。这个老师傅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丰富的绒绣生产设计经验,有一定的知名度。破格提拔为总工艺师后,大大提高了绒绣产品的销售信誉。一些外商说:“只要是这位总工艺师设计的、认可的产品,我们订货放心,有几只订几只!”

集体小厂对出口创汇也能大有作为
发行时间:1991-12-20
网站编辑:上海东方绒绣厂
  
来源:研究所

经验交流

集体小厂对出口创汇也能大有作为

上海东方绒绣厂

我厂是有36年历史的专业生产出口绒绣工艺品的小型集体企业,现有职工248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厂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出口创汇上做文章,谱写了一首响亮的“东方绒绣腾飞曲”。自1988年起,出口销售以年递增40%的速度上升。1990年尽管遇到多种不利因素,但出口销售额仍然实现1457万元,比上年增长43%,利润比上年增长42%,出口创汇达330万美元,人均创汇1.3万美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事实证明,集体小厂对出口创汇也能大有作为。

一、开发适应外向型的拳头产品

我们厂的产品能够做到100%出口,满产满销,供不应求,是与我们近些年来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分不开的。

首先,注重市场信息,转变传统观念,在“适销”上做文章。

绒绣工艺品原为舶来品,起源于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奥地利,上世纪末传入上海,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编织史。传统的绒绣工艺品以画片为主,欣赏为主,工艺档次很高,但市场不大。我厂的绒绣工艺品出口在1983年以前一直徘徊于300万元左右,到1984年企业竟然出现了亏损,这个教训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市场信息,经过研究,确定了一条思路,即:大力开发欣赏与日用相结合的绒绣工艺品。这就是说,要在传统的工艺品生产观念上来个突破,既保留工艺品的传统特色,使其具有艺术欣赏性,又要使它具有实用功能,扩展市场,适应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室内工艺装饰品多样化的需求。在这个思路下,我们把绒绣工艺品新品开发的重心,放在“日用化”上,陆续开发了绒绣靠垫、圣诞礼品,地毯、化妆包、夜宴包、眼镜套,茶壶套、茶杯垫,衣架、门锁套等一大批日用欣赏晶,受到外商欢迎。

其次,研究客户心理,实行“两化”开发,在“对路”上做文章。

绒绣工艺品日用化开发后,我们没有沾沾自喜,因为这些日用工艺品小件多,创汇附加值还不高。于是,我们仔细研究分析外商客户的订货、购货心理,发现他们对工艺品有一个“审美订货”规律,讲究图案、款式,造型、色彩的配套、和谐。为了“对”上外商购货的这条“路”子,我们在绒绣工艺品开发中,推行“两化”设计,即系列化、配套化。系列化,就是使绒绣工艺晶在日用化的同时,按图案,规格、款式和造型上形成系列,如绒绣靠垫设计成4只一套、8只一套的,吸引客户成套订货,增加了订货量。配套化,就是使绒绣工艺品按室内用品的搭配,在色彩、图案上予以统一。如将绒绣地毯、椅背套和衣架套的色彩,图案配套化,使客户产生审美视觉,“连及”订货,增加了订货品种。由于使绒绣工艺品做到日用化、系列化和配套化,附加值大大提高,实现了市场扩展与效益增长同步的开发效应。

第三,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产品宣传,在“开拓”,上做文章。

产品适销对路后,仍然有个市场问题。传统的绒绣工艺品市场一般集中在西欧各国,如果不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销路就会狭小。近年来,我们通过外贸渠道、出国考察和接待客户等,大力宣传日用绒绣工艺品,并且把主攻目标集中在打入美国市场上。1988年起,美国市场被我们打开了。去年,一家美国客户一次订货80万美元,今年预计订货150万美元。目前,我厂出口美国的绒绣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60%左右。

二、采取适应外向型的经营策略

小厂要在出口创汇上大有作为,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近些年来,我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时候,十分注意依靠、借助外贸的优势。这是我厂的基本“厂策”。

一是走密切配合、利益共担的工贸联营道路。长期出口生产实践告诉我们:集体小企业没有出口自主权,没有涉外经济的专业人才,要做好出口创汇这篇文章,必须工贸两家密切配合。1988年我厂与上海抽纱进出口公司实行了联营。当初的双方投资比例是9:1,今年起改为7:3。由于工贸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大家的工作配合更加紧密、主动。去年尽管遇到中东市场锐减和欧美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但外贸部门仍然想办法找任务,满足我厂生产。

二是树真诚合作,相互信任的工贸联营风气。工贸联营后,双方都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下,都面临求生存、求发展的实际问题,都有自己的切身利益要维护,这就需要相互理解、真诚合作。我们在工贸联营后,十分注重树立企业对外贸的“真诚、信任”风气。这个风气集中体现在重视产品质量上,重视外贸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上。我们懂得,质量问题对于工贸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发生外商退货和索赔,外贸部门比工业部门更为难堪。因此,我们在企业内广泛宣传“质量是创汇的生命”的观念,建立了企业“总工艺师”负责制,实施了质量否决权。外贸部门对我们重视质量,也大力支持,绒绣地毯刚试制生产时,存在歪斜,规格尺寸不足等问题。外贸人员广泛听取客户意见,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终于通过斜棚、上胶、上棚的办法解决了质量问题。由于工贸双方抓质量,我厂的产品在1983年荣获国家“银杯奖”,外贸部门也授予我厂“质量信得过奖”。

三是立一致对外、相互支持的工贸联营传统。工贸双方有一个共同的“皇帝”,就是外商。我们与外贸联营以后,在共同为外商服务,吸引外商订货方面,是一致对外,相互支持。做到三个“不”:市场信息不相互封锁,工贸一起收集、共同研究;洽谈业务不相互避嫌,工贸一起参加,共同接待;出国考察不相互计较,一起安排、共同搞好。外贸部门也全力支持我们,主动安排企业有关人员出国考察,掌握国际市场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企业虽然要花掉一些差旅费,但获得的经济效益是很大的。如1988年,厂长随外贸一起到西欧考察,看到国外旅馆房门上都挂有一块牌子,红色的是“请勿打扰”,绿色的是“请打扫房间”。在办公室内有“请勿吸烟”的牌子,甚至在家庭中也有“孩子在睡觉”的牌子。当时就触发了开发设想:如果这些牌子改用绒绣装饰,将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回国后,厂里就设计开发了“绒绣广告牌”,立即受到外商欢迎,有的客户一批就订1万多件。

三、确立适应外向型的管理方式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集体小厂要做好出口创汇这篇大文章,必须下大决心与传统的小作坊管理方式彻底决裂,建立适应外向型经济的新型管理方式,在这方面,我们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舍得花本钱,抓好企业环境的“硬件”建设。

随着生产的发展,资金的积累,我厂于1986年建起了一幢4500m2的5层新厂房。在新厂房设计时,我们就考虑到外向型企业的需要。绣制车间是外商来厂必定参观的地方,就挑了朝向、光线好的整个4层楼面给这个车间,并铺设地板,门、窗及间隔采用铝合金,再安装了空调。另外,还设置了产品陈列室、设计室、外宾接待室等必要室厅。这些设施、布局,使外商感到满意,称赞是“一流的车间、一流的产品”。

第二步,舍得换胎骨,抓好企业管理的“软件”建设。

集体小厂的管理基础比较差,这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近两年来,我们下狠心抓管理,抓队伍,来个“脱胎换骨”。虽然是地处高桥,厂小人少,但是也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抓管理、上等级、创文明”。通过艰苦的拼搏,终于在1988、1989年先后跨上了“市先进企业”和国家“二级企业”的台阶。1990年又被命名为市二轻局“文明单位”。这些荣誉既是上级对我厂管理水平的肯定,又向外商显示了我厂的出口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外商的信任感,为扩大出口创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舍得育人才,抓好企业队伍的“智能”建设。

我厂原先没有一个专业设计人员。近几年来,我们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发,潜心培养,建立了一支专业设计队伍,其中有工艺师4人,助理工艺师7人。对职工的文化技术,也下力量组织培训教育,使素质普遍提高。现在,全厂已有大中专毕业生63人,占职工总数的25.7%,各类技术人员40多人。为了打响绒绣工艺品的外销牌子,我们还在集体小厂里首次设立“总工艺师”的职位,让一名50年代进厂的老师傅担任总工艺师。这个老师傅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丰富的绒绣生产设计经验,有一定的知名度。破格提拔为总工艺师后,大大提高了绒绣产品的销售信誉。一些外商说:“只要是这位总工艺师设计的、认可的产品,我们订货放心,有几只订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