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 论
二轻集体经济现象给予的启示
蔡中祜
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许多新型行业如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室内成套装饰等大部分都诞生于二轻集体企业?为什么国内崛起的一批象利渤海尔、长城电器、健力宝、香雪海、“海棠”洗衣机、“海鸥”锯业等充满活力、产品蜚声中外的企业,又大都是二轻集体企业?为什么许多二轻集体企业不仅在产品,技术、设备,规模等方面的发展速度可以与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相比美,而且还有大大超过国营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什么二轻集体经济不但成为一些内陆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而且成为一些如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发展商品经济的生力军?这种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出现的“二轻集体经济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严加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经济理论课题,不能不给我们带来深沉的启示。
据有关资料统计,“七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为7.3%,集体工业企业为17.6%。在全国工业产值中,集体企业工业产值已占到35.7%。“七五”末,全国二轻集体企业有5.4万个左右,职工700余万人,年工业总产值近1000亿元,分别占整个轻工业企业数、职工人数、产值数的81%、56%、50%左右,出口创汇占70%以上。从较为落后的山西二轻集体企业的情况看,超过一轻企业的发展势头已初露端倪。1990年,山西二轻企业产值为26.84亿元(1980年不变价)。一轻为20亿元;二轻企业利润为7467万元,一轻为7691万元。现在山西省轻工产品出口中,二轻企业已占到70%以上,从企业的发展情况看,一轻系统有30个大中型企业,到目前有13家亏损,亏损额在30万元以上的就占了6家,而且亏损企业的数量仍呈增加趋势,二轻系统有13个大中型企业,除两个刚划归二轻管理的全民军工企业亏损外,其余都盈利。
二轻企业为什么能够在国家并无大的援助和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得以迅速发展?我认为,有三大现象:
首先,二轻集体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它们多年来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求发展,很少依赖国家。而国家对它们除按55%征收所得税外,也没有把它们列入财政预算,因此,生存危机感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些企业。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它们依靠自身能力参予竞争,在竞争中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去寻求更大的发展途径。他们搞调查、盯市场,求贷款、谋发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铁饭碗”。所以当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又一次高潮之际,它们就率先在家电、塑料、室内装饰、饮料、服务等新型行业上寻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把这些行业的发展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次,二轻集体企业率先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作为二轻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厂长,他们要为集体负责,而厂长又是通过职代会民主选举产生,他们没有终身制的优越感,只有靠自身的拚搏来保持企业的生命力。所以说二轻集体企业的厂长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最没有依赖性,最富于开拓性,这是二轻集体企业在风险和竞争中最有利、最宝贵的因素。
第三,二轻集体企业既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又区别于全民经济,也不同于乡镇企业。由于二轻集体经济发展历史较久,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健全,民主管理意识较强,总体发展规模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因而也就大大不同于街道和乡镇企业等其它集体经济成分。二轻集体企业的公共积累,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属于生产者集体所有,但除职工应得的收入外,积累部分实际并不能划分给企业职工个人,随着社会生产连续不断的运转,这些集体所有的公共积累,事实上已成为国家公有制经济基础的构成因素。因此,我认为二轻集体经济的公有化程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比较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适合于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或许就是造成“二轻集体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二轻集体经济现象”的形成总的来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结果。二轻集体经济组织是50年代初由手工业合作组、社发展来的,从50年代初到1956年这段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二轻集体经济生产力获得了第一次解放,出现了飞速发展的高潮阶段。尔后到1958年,由于受“大跃进”式的“升级过渡”等急于求成思潮的影响,对二轻集体经济大搞“转厂过渡”,“一平二调”,使生产力遭到破坏,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上供应紧张,受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制定了“手工业35条”,及时调整了生产关系,二轻集体经济及日用工业品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之后在“文革”中又把二轻集体经济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横加摧残,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才使二轻集体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个几起几落的事实和“二轻集体经济现象”的出现,显示了二轻集体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打破了陈旧经济观念的局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如何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问题上,拓展了改革的思路,丰富了探索经验,对于开拓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给予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二轻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是非常适应我国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的一种生产关系。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原有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旧中国留给人们的,是发育不全的民族工业和小生产的汪洋大海。面对这样的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把所有的工业建设都一统包揽,只能拿出有限的资金逐步地新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其他大部分工业建设任务,就需要依靠“组织起来走公有化道路”的城镇集体工业来完成。对于中国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城镇集体工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种兼容性很强的公有制形式,既可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又能够同具有现代化生产水平及规模较大的生产过程相结合。而二轻集体经济则是城镇集体经济的骨干力量,它数十年的发展实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速度,都充分证明了它与我国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
启示之二,二轻集体所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特定优势。集体所有制经济与全民所有制经济共同构成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经济中,二轻集体经济是多种经济形式中最具活力和优势性的一种。一方面,与全民经济相比,它的公有化程度和经营方式恰到好处解决了经济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统一的问题,因而能够较大限度解放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与其他城镇集体经济成分相比较,二轻经济的优点十分突出:一是街区、学校、部队、集团等办的集体经济,其投资来源实际上大多是国家资金的直接或间接的扶持,特别是一些全民大企业所办的集体经济,它的生产资料占有上存在混合关系,并不纯属于劳动者集体占有。相比之下,二轻集体工业主要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不需国家负担,只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积累资金,是集体工业经济中优点鲜明的一块经济。二是从行业发展来看,城镇其他集体工业生产行业大多不十分固定,一般是依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改行转产。而二轻集体工业在几十年发展中除了形成确定的十三个大行业以外,还兼容了一批传统行业,对社会需求具有较长久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三是从职工队伍结构来看,乡镇工业主要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力,二轻工业则是安排城市待业人员,相较之下,二轻队伍文化技术和思想政治素质总体水平高于其他集体经济成分。四是从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看,二轻工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从国家到省地市县已形成自上而下的较严密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并形成了相应的成熟的管理经验,许多新崛起的新型企业在生产规模、管理、技术各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现代化工业水平,这是其他集体经济成分所难于具备的。
启示之三,在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过程中,二轻集体经济是一种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属于公有制范畴的二轻集体工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具有整体一致性,这就为二轻企业接受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批二轻新型企业从实行市场调节和指导性计划开始,逐步发展为规模经济,实行了国家指令性计划。与此同时,另一批二轻企业则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地利用因地制宜的条件,生产着人民生活必需品和小商品,灵活地适应着市场的需要,弥补着计划经济的不足。这恰好说明二轻集体工业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最佳结合经济形式。
启示之四,二轻集体企业的经营机制为深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当前在搞活大中型企业中,借鉴二轻企业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是减少和消除企业对国家依赖的一帖良药;借鉴二轻企业民主选举厂长,废除干部终身制,有利于激发企业带头人开拓进取的意识。而蕴藏于二轻企业内部的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可贵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一种最优秀的传统品质,在各行各业都应当加以弘扬。
今后十年,是我国经济建设关键的十年,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二轻集体经济这一块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将关系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翻二番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鼓励和扶持发展二轻集体工业经济,这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本文作者为山西省二轻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