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从福之来公司看企业发展之路
发行时间:2013-08-20
网站编辑:陈兆忠
来源:研究所

从福之来公司看企业发展之路

陈兆忠

  在上海青浦区,有一家从事汽车标准件的制造型小企业——上海福之来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它虽然只是一个生产不起眼的汽车类紧固件即螺丝产品的小企业,但是这几年,由于稳健经营,艰苦创业,保持了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企业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它的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看出一些端倪。关于这几年福之来公司所取得的各项经济效益情况,企业的经营层用他们独特的语言,用“千万、百万、十万、个万”来概括。“千万”,即公司的销售产值年均千万元增长,年均增长达到1250万元。“百万”,即公司的利润、税收分别年均百万元增长。其中,利润从年450万元增至2800万元,年均增长达到300万元;税收从年160万元增至2100万元,年均增长240万元。“十万”,即公司的员工福利待遇年均十万元增长。“个万”,即公司的员工综合收入(工资+奖金+分红)年均万元增长,员工及中层干部(不包括领导层)收入每年增长3万元。

  说起这几年企业的巨大变化,无论是企业的经营层还是员工,都自豪地用“大、小、多、少”来形容公司的运行态势。所谓“大”,即企业各项经济数据增幅大。与2004年相比,八年来,福之来公司销售收入增加了1亿元,即从2004年的2000万元增至2012年的1.2亿元。产量增加了52万件,从9万件增至61万件。固定资产增加了5200万元,从1500万元增至6700万元。税收增加1940万元,从160万元增至2100万元。同时,土地产出相当大,年产出1.2亿元,平均每亩产出800万元。所谓“小”,即企业规模和产品小。企业占地仅1万平方米,厂房面积6000平方米;员工只有160人。年产61万件紧固件均是汽车类螺丝产品。所谓“多”,即企业股东和社会贡献多。企业股东多,主要是全体员工均为股东。党政班子成员占股份比例为26.8%;中层干部占股份比例为16.6%;员工占股份比例为27.6%(其中残疾员工占股份比例为2.60%),即人人有股。此外,青浦区联社占30%股权。从社会贡献看,企业现有残疾员工25人,占公司人员总数的16%。企业上缴税收可观,2012年上缴各类税款2100万元,人均上缴达13万元。所谓“少”,即财务费用和管理成本少。这家企业财务费用和业务活动费用极少,无银行贷款,行政管理人员15人,只占全部人员的9.4%。特别是办公用房面积少,仅200平米,占全部建筑面积的3.3%。

  以上简单数据的罗列(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不详细列出了),可以给我们一个大致的概念,上海福之来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真是一家典型的小微企业,但它的确又是一个艰苦创业而又充满发展潜力的企业。

  上海福之来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也打破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框框束缚。

  一、正确的治企方略形成了良好的运营态势

  听了公司的情况介绍,我们首先会提出一个问题,即福之来公司是如何在企业的发展中取得如此显著效益的呢?除了拓市场、抓订单、搞创新、促改造等等经营活动之外,从公司领导层的角度,他们总结为“由于确立了正确的治厂方略,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治厂态势”。归纳起来,福之来公司的治厂之道,具体来说在于执行了所谓的“上、中、下”的治厂方略。即:“上层有着领导的凝聚力”、“中层有着科学的执行力”、“下层有着实干的爆发力。”而且运营几年来。企业始终不渝地保持着“上、中、下要齐出力”的局面。其实从上述罗列的数据中,有心人也可以看出,福之来公司之所以管理成本低,办公面积小,在于领导层始终与员工一样摸爬滚打在第一线,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看不出谁是经营者,谁是员工。艰苦创业,勤俭持厂蔚然成风。在利益分配上,第一想到的是员工利益的保证。除了员工薪酬的刚性增长之外,在股权分红上,经营者先将所得分红额的5%拿来分给员工,即是很好的例证。这样才能保持“凝聚力、执行力、爆发力”三力合一,从而也保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提高质量和效益是企业的立足点

  第二个问题是,福之来公司之所以获得成功,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何诀窍呢?据介绍,福之来公司的领导层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有体会地说,国家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对于基层企业而言,我们更要着力激发新的发展活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们也有梦想把公司建成“小而美、小而专、小而强”的企业。之所以定位为“小”,就是要立足于实际,从眼前做起,从生存做起。即使现在企业效益尚可,他们仍然强调“只有找出路,才能保活路。”危机感跃然口中!他们的口诀是“第一要找准市场。第二要确保质量。第三要凝聚力量。”他们的经验是,“专注企业熟悉的行业,就产品而言,其可靠的前提是:第一要有市场的产品。第二要有质量的产品。第三要有科技含量的产品。第四要有追踪服务的产品。第五要有折价回收的绿色产品。这样,企业才能够效益做大、实力做强、寿命做长。”相对于做大做强,企业活着是第一位的!他们的切身体会是,经济管理工作要注意“加、减、乘、除”法。即一是千方百计尽力做“加法”。二是攻艰克难避免做“减法”。三是抢抓机遇力争做“乘法”。四是壮士断腕切忌做“除法”。

  三、员工“人人有股”也能搞好企业

  第三个问题,就是企业既然是员工“人人有股”,是否会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和改革呢?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舆认,认为员工人人持股之类的企业股权结构是搞不好企业的。福之来公司之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其实,股权结构乃至企业组织形式,只是企业运行的一个方面。即使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其组织结构如何现代或原始,对企业成功与否不是决定性因素。君不见号称现代企业制度高级形式的上市公司也会倒闭一样,各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身既然存在就必有合理之处,但均需经过市场考验。就像不能一味否定“一股独大”那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人人有股”。路,还是企业自己走的!关键在哪里?福之来公司通过党的十八大文件的学习,他们的认识又提高了一层。他们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用好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是关系企业健康持久发展的战略抉择。有一心一意扑在企业发展上的领导人才,有真本事的经营团队和具有“爆发力”的员工,而且把这三者融合起来,激发出极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决定因素。

  (作者单位: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

从福之来公司看企业发展之路
发行时间:2013-08-20
网站编辑:陈兆忠
  
来源:研究所

从福之来公司看企业发展之路

陈兆忠

  在上海青浦区,有一家从事汽车标准件的制造型小企业——上海福之来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它虽然只是一个生产不起眼的汽车类紧固件即螺丝产品的小企业,但是这几年,由于稳健经营,艰苦创业,保持了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企业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它的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看出一些端倪。关于这几年福之来公司所取得的各项经济效益情况,企业的经营层用他们独特的语言,用“千万、百万、十万、个万”来概括。“千万”,即公司的销售产值年均千万元增长,年均增长达到1250万元。“百万”,即公司的利润、税收分别年均百万元增长。其中,利润从年450万元增至2800万元,年均增长达到300万元;税收从年160万元增至2100万元,年均增长240万元。“十万”,即公司的员工福利待遇年均十万元增长。“个万”,即公司的员工综合收入(工资+奖金+分红)年均万元增长,员工及中层干部(不包括领导层)收入每年增长3万元。

  说起这几年企业的巨大变化,无论是企业的经营层还是员工,都自豪地用“大、小、多、少”来形容公司的运行态势。所谓“大”,即企业各项经济数据增幅大。与2004年相比,八年来,福之来公司销售收入增加了1亿元,即从2004年的2000万元增至2012年的1.2亿元。产量增加了52万件,从9万件增至61万件。固定资产增加了5200万元,从1500万元增至6700万元。税收增加1940万元,从160万元增至2100万元。同时,土地产出相当大,年产出1.2亿元,平均每亩产出800万元。所谓“小”,即企业规模和产品小。企业占地仅1万平方米,厂房面积6000平方米;员工只有160人。年产61万件紧固件均是汽车类螺丝产品。所谓“多”,即企业股东和社会贡献多。企业股东多,主要是全体员工均为股东。党政班子成员占股份比例为26.8%;中层干部占股份比例为16.6%;员工占股份比例为27.6%(其中残疾员工占股份比例为2.60%),即人人有股。此外,青浦区联社占30%股权。从社会贡献看,企业现有残疾员工25人,占公司人员总数的16%。企业上缴税收可观,2012年上缴各类税款2100万元,人均上缴达13万元。所谓“少”,即财务费用和管理成本少。这家企业财务费用和业务活动费用极少,无银行贷款,行政管理人员15人,只占全部人员的9.4%。特别是办公用房面积少,仅200平米,占全部建筑面积的3.3%。

  以上简单数据的罗列(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不详细列出了),可以给我们一个大致的概念,上海福之来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真是一家典型的小微企业,但它的确又是一个艰苦创业而又充满发展潜力的企业。

  上海福之来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也打破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框框束缚。

  一、正确的治企方略形成了良好的运营态势

  听了公司的情况介绍,我们首先会提出一个问题,即福之来公司是如何在企业的发展中取得如此显著效益的呢?除了拓市场、抓订单、搞创新、促改造等等经营活动之外,从公司领导层的角度,他们总结为“由于确立了正确的治厂方略,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治厂态势”。归纳起来,福之来公司的治厂之道,具体来说在于执行了所谓的“上、中、下”的治厂方略。即:“上层有着领导的凝聚力”、“中层有着科学的执行力”、“下层有着实干的爆发力。”而且运营几年来。企业始终不渝地保持着“上、中、下要齐出力”的局面。其实从上述罗列的数据中,有心人也可以看出,福之来公司之所以管理成本低,办公面积小,在于领导层始终与员工一样摸爬滚打在第一线,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看不出谁是经营者,谁是员工。艰苦创业,勤俭持厂蔚然成风。在利益分配上,第一想到的是员工利益的保证。除了员工薪酬的刚性增长之外,在股权分红上,经营者先将所得分红额的5%拿来分给员工,即是很好的例证。这样才能保持“凝聚力、执行力、爆发力”三力合一,从而也保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提高质量和效益是企业的立足点

  第二个问题是,福之来公司之所以获得成功,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何诀窍呢?据介绍,福之来公司的领导层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有体会地说,国家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对于基层企业而言,我们更要着力激发新的发展活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们也有梦想把公司建成“小而美、小而专、小而强”的企业。之所以定位为“小”,就是要立足于实际,从眼前做起,从生存做起。即使现在企业效益尚可,他们仍然强调“只有找出路,才能保活路。”危机感跃然口中!他们的口诀是“第一要找准市场。第二要确保质量。第三要凝聚力量。”他们的经验是,“专注企业熟悉的行业,就产品而言,其可靠的前提是:第一要有市场的产品。第二要有质量的产品。第三要有科技含量的产品。第四要有追踪服务的产品。第五要有折价回收的绿色产品。这样,企业才能够效益做大、实力做强、寿命做长。”相对于做大做强,企业活着是第一位的!他们的切身体会是,经济管理工作要注意“加、减、乘、除”法。即一是千方百计尽力做“加法”。二是攻艰克难避免做“减法”。三是抢抓机遇力争做“乘法”。四是壮士断腕切忌做“除法”。

  三、员工“人人有股”也能搞好企业

  第三个问题,就是企业既然是员工“人人有股”,是否会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和改革呢?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舆认,认为员工人人持股之类的企业股权结构是搞不好企业的。福之来公司之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其实,股权结构乃至企业组织形式,只是企业运行的一个方面。即使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其组织结构如何现代或原始,对企业成功与否不是决定性因素。君不见号称现代企业制度高级形式的上市公司也会倒闭一样,各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身既然存在就必有合理之处,但均需经过市场考验。就像不能一味否定“一股独大”那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人人有股”。路,还是企业自己走的!关键在哪里?福之来公司通过党的十八大文件的学习,他们的认识又提高了一层。他们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用好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是关系企业健康持久发展的战略抉择。有一心一意扑在企业发展上的领导人才,有真本事的经营团队和具有“爆发力”的员工,而且把这三者融合起来,激发出极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这才是决定因素。

  (作者单位: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