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张兆安最近发表文章认为,“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结构调整。从上海资本结构的变化轨迹来看,在GDP中,1990年公有制经济占95.4%,其中国有经济占71.2%;非公有制经济占4.6%,其中私营和个体2.0%。2000年公有制经济占71.4%,其中国有经济占55.0%;非公有制经济占28.6%,其中私营和个体11.3%。 2009年公有制经济占51.6%,其中国有经济占45.6%;非公有制经济占 48.4%,其中私营和个体23.7%。从经济增长的历史轨迹来看,通过存量调整助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增量推动起到了主导作用。
实际上,上海民营经济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09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总数达630701户,注册资本11292.45亿元,投资人员1176259人,雇工人数4306235人。今后,民营企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全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关系到繁荣地方经济和保证充分就业。
为此,上海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取得以下八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政策落实的“突破”,二是发展环境的“突破”,三是体制机制的“突破”,四是政府服务的“突破”,五是企业融资的“突破”,六是企业转型的“突破”,七是人才支撑的“突破”,八是对外引资的“突破”。要切实把吸引全国民营大企业来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外省市民营企业来沪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