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6月24日《社会科学报》关于“走向社会正义的收入分配改革”一文反映,近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最热话题。《人民日报》5月以来连续发文,讨论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途径。
目前,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等相关部委,就收入分配改革工作拟定政策建议,并写入本部门或者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之中。其中,由发改委牵头研究拟订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正在修改细化过程中。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8月以后有可能完成修订。
改革已处在临界点。世界银行一项新的报告显示,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已远超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日前提到,目前收入分配失衡严重,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15倍,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20多倍。而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官的年薪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有的甚至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90年代中期达0.42,2010年已达到0.48”,超过国际警戒线,社会难以承受。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尖锐地指出,我国现在的收入结构是“倒丁字型”。高收入到中等收入者的分布形成一条竖线,而低收入阶层是下面的一条横线。最近密集发生的“富士康十二连跳”、“本田工人罢工”和多起“校园血案”等社会突发事件显现:中国社会正暗涌着一股不满情绪。尽管收入分配不公并不是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唯一原因,但财富过度集中、劳动收入下降、底层社会群体生活困难确是不争的事实。这导致社会不满甚至绝望情绪急剧放大,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势必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根治收入分配不公,必然涉及一系列权利和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安排;冲破制约改革的社会既得利益、垄断利益的牵绊,阻力重重。早在4年前已正式提上议程的“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格局调整要迈出实质性步伐,需要寻找调节收入分配的均衡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认为,未来中国调整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战略策略,需要经济-社会-国家三大机制协同起作用。第一个机制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第二个机制是社会机制要起作用,第三个机制就是国家或政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