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在接受记者的访谈时谈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还在依靠改革后得到释放的短期制度型红利。应当说,当前改革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陷于困境之中。久议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破的问题普遍存在。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有效协调改革与开放的关系,至关重要。既不能忽略开放的作用,也不能把改革完全系于开放政策之上。合理的战略选择是,坚持开放,但更要主动地改革。
第一,坚持开放是基本前提,重在从参与全球化转向推动全球化。未来5—10年,中国坚持开放,重要的是从参与全球化向推动全球化转变,从遵守国际规则向参与国际规则调整转变。为此,既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更要通过开放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体系调整中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看,坚持开放,不是简单的市场开放,更是规则开放与参与国际规则的调整。
第二,主动改革是战略选择,关键在于明确公平与可持续的基本目标。改革面临的挑战与30年前大不一样。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30多年的摸索,改革面临的挑战,不是“不知道怎么办”,而是越来越多的利益掣肘。在这个背景下,仅寄希望于开放倒逼改革,打破利益关系制约,恐怕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搞不好,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甚至可能成为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这些年不少跨国公司卷入国内的行贿案就是鲜活案例。因此,在改革形势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需要坚持开放,更需要主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