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成仁日前在《经济日报》撰文表示,应以创新驱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出安排部署。现代化的产业链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链条上每个节点都能得到产业基础能力的支撑,不同产业链共性关键环节短板都可以通过产业基础能力来补齐。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全面系统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产业基础高级化支撑重点领域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固链、稳链。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首要的是明晰推进思路。促使产业基础能力由拼盘式、补丁式集成向全面整体再造转变,产业链发展由优化单个部件产品的点式思维向终端整机反向牵引的链式思维转变,产业发展由注重做大市场规模向注重做强创新原动力转变,产业体系由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转变。
在实践中,需统筹夯实产业基础与推动基础研究的关系,既做好产业基础再造,又狠抓基础研究,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动力源;统筹补短板与锻长板的关系,统筹链内创新与技术外溢的关系,统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与用好市场机制的关系,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根本上要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支撑产业基础能力再造,补足产业链短板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可靠性和自主可控能力。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通基础研发与市场应用,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将国家战略需要与企业自身发展利益更好结合。一是以市场需求引领上游研发创新。二是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是着力补齐共性技术缺口。支持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导向的共性技术研发,将共性技术导向中小企业。四是统筹提升创新平台载体。重点解决应用技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探索建立自由度高、各具特色的创新高地。五是推进开放合作创新。强化引进消化吸收,进一步开放国内大科学装置,吸引国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加强与合作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构建资源协同、反应快速、组织高效、风险可控的产业链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