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科协科技社团与公共政策专业智库基地首席专家潘建红在《光明日报》上撰文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涌现出新的产业,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当前的创新活动还存在着创新主体价值目标不同向,管理部门“越位”与“缺位”等问题,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闭路循环”,产生了“孤岛效应”,阻碍了创新的发展。鉴于此,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激发创新活力,需要政策、体制、管理及市场等协同发展,健全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提升创新主体的治理能力,破除创新的“孤岛效应”。
潘建红认为,首先,要注重政策引导。在创新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科技创新治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引导,强化制度,加大财政投入、人才等的供给,将法治贯穿在创新全过程,让规则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其次,实现创新全链条协同。在协同创新主体方面,要利用计划、监督、协调等方式,理顺各创新主体规范,调整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有效协调不同主体间的目标和动机,建设自主、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在协同创新要素方面,要推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产业及市场等创新要素流动,打通技术、创新、产业三者之间的通道,建立共享平台体系,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再次,激发创新活力,要创新协同治理的制度机制。建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利益分配机制。另外,要建立政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主体为支柱,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等为保障的创新社会体系。最后,还应营造创新协同的良好氛围。在政策环境方面,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治理的制度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办事流程,为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在社会环境方面,构建以诚信和责任为基础的创新生态,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竞争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保护创新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