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中国未来五年应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任务。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一个完整和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型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在立足中国的同时,也需要借鉴世界上典型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转型、经济开放等进程中的有益经验、教训,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一、典型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开放型经济发展
1.德日等发达国家。德国在19世纪国家统一、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均是通过追赶实现了现代化,后又被战争中断,战后再逐步开放、重建现代化的国家。在承受战争、国内政治经济不协调的双重压力,德国开展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改革,大力发展重工业,多用政治干预手段,在对内设置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同时,向外派遣人才引入先进技术,最终完成现代化建设。而日本现代化起步更晚,通过明治维新,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主张全盘复刻欧洲现代化路径,创造廉价劳动力,保护并促使投机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大量投资基础产业,成功追赶欧洲实现现代化。然而德日均过度重视经济,忽视政治和思想现代化,致使两者显著落后。
二战前,德日两国均已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达成现代化目标;二战后,德日两国均进行出口导向型开放以恢复经济。20世纪70-80年代,两国同时受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石油危机等冲击,德国选择深度融入欧洲一体化,开放金融和市场,日本也选择了贸易及金融自由化。但是此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于近30年内发展疲软,德国虽受到两德统一等冲击,却成为欧洲“经济火车头”。从德日双方《广场协议》后的宏观调控也可看出,德国合理调控通胀稳定币值,调整经济结构,利用净出口拉动经济,从供给侧改革加以审慎调控,进入21世纪后又提出工业4.0等战略推进科创和产业转型;而日本则拨款上万亿元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增加公共建设费用,大起大落调整央行贴现率,利用内需中的固定资本拉动经济,从需求侧管理加以大幅调控,与德国成为鲜明对比。
2.中东欧转型国家。苏东巨变后,中东欧国家在1990-1999年间进行了经济转轨,大多数国家摈弃计划经济,采用激进的市场经济转轨战略,少部分国家主动或被动走上渐进的市场经济转轨道路,希望能够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然而经济转轨后却出现了“转轨性衰退”。中东欧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加之本身具有的廉价劳动力,成功吸引了西欧跨国公司的投资,中东欧国家最终形成了出口导向的外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成为欧洲工厂,进入欧洲供应链,推动了自身经济发展。这一增长模式导致中东欧地区出现“二元结构”,优质外国公司与低质本地公司共存,中东欧当地企业受益颇少,只能依靠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承担低附加值的分工,然而压低劳动力价格、产业分工的固化都不利于中东欧国家的长远发展。
2000-2009年,中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多个国家加入欧盟,在制度改革以及欧盟激励的作用下,经济高速增长,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均低于欧盟原成员国。随着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至全球,冲击中东欧国家经济,2010-2019年中东欧国家经济尽管仍保持增长势头,但似乎已至极限。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使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萎缩,现代化转型仍在途中。
3.拉美国家。拉美国家长期受到西方国家殖民统治,19世纪初的独立运动是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起点。拉美各国其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政治背景混乱、社会分化程度高、文人与军人政权交替出现、市场与政府混合干预经济等特征,但成功与否受制于差异化国情与改革成果。例如,墨西哥开始现代化后,不仅进行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成功处理了种族及阶级关系,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协同稳步推进,逐渐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资源丰富的秘鲁出现了寡头政权阻挠其工业化转型,种族、社会和地理的分裂导致其难以推翻这一寡头,现代化进程因此落后,20世纪末进入世界银行“下中等收入国家”名单。
20世纪50-70年代,拉美实行严格的对内贸易保护、进口替代战略。面对二战后不利的国际环境,拉美各国先后走上了进口替代模式的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外汇管制、调整关税和汇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依靠内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取得一定成就。但是进口替代战略过于强调保护民族工业,导致本国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推行激进的贸易金融自由化,同时大量举债,进入负债增长模式,但这个模式实际上并没有走通,最后导致债务危机爆发,许多拉美国家并没有迈出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别是债务危机以后,整个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二、典型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1.现代化建设经验及教训。总览上述几类现代化历程,现代化总以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为起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改革策略都是现代化建设能够持续的必要条件。同时,无论是“内源型”还是“外源型”现代化,其现代化始终无法与对外开放分割。
应积极对外开放,以帮助国家进入全球贸易、投资与金融体系,借助外部力量改变自身产业及经济困境。推进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就是创新,高端科技、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积累等都是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从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开放转型比较持久和成功的国家,其平均的研发投入也都处于较高水平,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现代化建设效果更好。在现代化进程中还应避免经济体制和策略部署的大幅、剧烈变动,同时灵活调整经济结构,以顺应一国不同时期比较优劣势的转换。
2.经济开放战略经验及教训。对外开放必须从一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契合本国经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相关因素,在满足本国需要的同时发挥开放政策的效能。同时,为保障开放政策的顺利运行,国家需及时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应当审慎适度,及时调整,把握好扩张政策与紧缩政策的配合,避免过度消极或积极的调控以及激进的政策大幅转向,影响经济发展。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贸易自由化使国内外贸易市场高度结合,催生国内外竞争,激励本国企业降本增效、引入新技术,提升经济体整体竞争力与经济发展速度。在此过程中,与激进式贸易自由化相比,渐进式贸易自由化会逐步放开市场,企业具有充足时间加以升级并做好竞争准备,逐步融入国际经贸体系,使经济开放平稳而有力。
经济对外开放离不开金融开放,从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相关的财政、货币、贸易、银行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套。如果忽视相关政策和市场配套以及实施的先后顺序,强行实施激进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政策,极易造成诸如拉美当年的情形,即大量外资、热钱涌入,造成币值高估、资产泡沫,恶化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经济一蹶不振,导致其难以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对外开放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一国自身的经济安全问题,无论是原材料、粮食、能源,还是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风险、科技瓶颈和经济政策的自主性等,均应避免过度对外依赖。例如,中东欧国家、拉美国家过度依赖外资的后果有目共睹;日本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在“广场协议”后长期经济泡沫化。
三、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港口城市等,以外向型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同时,中国抓住全球化机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设立自贸试验区,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缔约RCEP,申请加入CPTPP,积极推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持续深化双边及多边合作,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日臻成熟。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未来的5年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中国更应当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应当在“一带一路”、自贸区的基础上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自由贸易网络;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与布局,降低准入门槛并缩减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开放之门;维护双边及多边合作协定,持续深度参与多方国际合作,避免形成特定依赖;积极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把握国际协调的主动地位,踊跃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与此同时,必须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创新驱动型战略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提高开放的水平与层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倡导开放时,经济安全问题也应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当世界遭遇全球化逆流,民粹主义思潮盛行,美西方对华奉行脱钩断链和强调摆脱依赖之际,中国应当特别关注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等供应情况,防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此外,开放型经济下金融风险的传导速度快、破坏能力强,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