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在《北京日报》上撰文表示,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略超预期,为全年经济修复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中国经济得以“稍稍喘一口气”。但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经济修复是在过去三年经济基本面遭受深度冲击之后的修复,一季度GDP虽然同比增长4.5%,但仍然低于常态水平,经济要恢复到常态仍然任重道远。
毛振华表示,经济改善虽略超预期,但需关注市场化修复程度不足。今年一季度的经济修复,稳增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市场化的修复仍有不足。在外需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政策重点应放在国内市场的培育上,而培育国内市场的核心在于推动市场化力量的修复。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如何分析当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基建、国有投资等政府性投资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民间投资低位下行,说明民间投资动力仍然不足;M2增长较快,社融增速显著低于M2增速,说明虽然政府积极宽货币,但实体加杠杆动力不足下宽信用仍然受限。这两组数据都说明当前经济修复政策性的力量强而市场性的力量较弱。第二,应思考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修复。从理想的情况来说,应发挥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作用,通过市场主体发力推动经济修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以及其他国有企业稳投资、稳增长,且形成闭环,民间力量参与较少。虽然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弥补,但政府管控过多也会带来更多扭曲。这不仅是当前经济修复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长期问题。
毛振华认为,应当从多个维度着手推动市场化的经济修复。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二是为市场主体赋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引导微观主体改善预期。总体而言,要实现市场化的经济修复,仍需政府、企业、居民等各类主体齐心协力,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真正落实到实际的经济工作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