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饥荒”提出“吉芬现象”
土豆效应,19世纪中期为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所发现。土豆即马铃薯,16世纪传入爱尔兰。土豆是易于种植的高产作物,是爱尔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从1845年延续5年时间里爱尔兰发生“马铃薯饥荒”,起因于病菌造成马铃薯腐烂失收,很多人因此死于饥荒所带来的疾病,包括饿死、病死、逃荒移居海外者,人口锐减将近四分之一,人数远超百万。
无论经济处于什么状态,人们为了生存,对于吸收热量(成人每天2500大卡)须要得到保证,吃饭当然是呈刚性的。即使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用于食品消费的钱款会被压缩,但是食品总消费量不可能减少。土豆在食品中属于低档便宜的食品。土豆失收造成爱尔兰人收入锐减,带来居民肉类购买能力大幅下降,居民食物结构变成食用土豆为主,以至于土豆需求大增,引发土豆价格上升。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市场现象:土豆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这是与供求规律相悖的经济现象:当人们收入减少后,就会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土豆,多吃土豆少吃肉,进而导致对土豆需求的旺盛,推进土豆价格的上涨。
通常,价格与需求量成逆向走势——价格升则需求降,价格降则需求升,是价格指挥棒引导需求变动。这是违背商品需求法则的经济现象,在价格上升的时候,销量本该下降,可是这种商品的销售量却在上升,这种现象与吉芬大名相连,称为“吉芬效应”。被称为“土豆效应”的这一“吉芬效应”“吉芬现象”,成为170多年来困扰经济学家的一个难题——“吉芬难题”,争论迄今尚无定论。这里,“吉芬物品”“吉芬效应”“吉芬现象”“吉芬难题”,都以首位现象观察人“吉芬”命名,足见这位统计学家独具慧眼,见解卓著。土豆效应,又称“土豆悖律”,是指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消费者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价格和销售。吉芬商品指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降低)的物品(现象)。经济危机越严重,“土豆效应”越是凸显。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吉芬悖论”或者“吉芬矛盾”,土豆这种商品就被称为“吉芬商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增加,反之则反是。所谓“吉芬商品”,罗伯特·吉芬是这样给出定义的: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
二、对“吉芬现象”的马歇尔解释
“吉芬难题”,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在分析中提及吉芬的看法,从而使“吉芬商品”这一名词流传下来,知名度随着得到提升。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他于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经典著作,在英语国家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有关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经济学系。《经济学原理》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大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人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同时由于他及其学生如J.M.凯恩斯,J.S.尼科尔森,A.C.庇古等大家,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因此也被称为剑桥学派。《经济学原理》中讨论了吉芬商品问题——这是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马歇尔认为,在需求法则之下,替代效应在起作用,即一种商品价格提高后,消费者便会减少购买它转而购买可替代它的其他商品,这是需求效应之所以发生的内在机理;但在当时爱尔兰地区的肉食品价格更高,以致替代效应无法发挥作用。既然承认理论上的吉芬商品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叠加的结果,那我们就是承认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理论吉芬商品”是可以存在的。吉芬物品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超过了它的替代效应。
吉芬商品是否真的违背需求定理?一种解释是收入效应,即收人的减少使得人们尽量多买低档商品。马歇尔解释吉芬商品为: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之所以与价格变动成正比关系,是因为这种商品(如土豆)价格上升意味着穷人实际收入减少,不得不多消费这种商品,即人越穷则吃土豆越多,就会少消费其他商品,即人越穷吃肉越少。所以尽管该种商品价格上升,对它的需求量反而上升;反之亦然。
三、“吉芬商品”是可以运用的重要经济理论
“吉芬商品”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学中的需求法则在此失灵;而具有投资属性的商品则不然,人们购买时更看重的是将来的价格——它的升值预期。
1929年10月29日上午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跌幅超过10% 。这是一个“黑色星期二”,连续一个星期股票跌跌不休,只见抛没人买,接着有人看到证券大楼窗外连连有人跳楼,因为炒股失败了,爆发了迄今危害最深的经济危机,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这场持续4年的大萧条中,人们首先削减的是奢侈品和高档产品的需求;而对于廉价尚且能填饱肚子的土豆的需求反倒上涨。土豆含量较高的麦当劳、汉堡包销售随着大幅上升。“土豆效应”被引伸为一些大众化的商品销售不降反增。廉价消费品成了最大赢家,包括土豆和口红。
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沃尔玛宣称其10月份零售增长占到全美除汽车和餐饮业外零售增长的一半,正是“土豆效应”发挥作用的明证。经济型酒店的出租率意外走强,一些平价小餐饮也受到市场热捧,再次实证了“土豆效应”的客观存在。英国麦当劳快餐店发言人表示:“汉堡包繁荣的时代重新来临了。”一些廉价超市,如来自德国的Aldi和Lidl两家连锁超市、英国本土的Costcutter等,都是削减消费支出情况下的赢家。Aldi的平均售价,比大型连锁超市如Tesco等便宜四分之一,该店每日从大型超市手上抢走约100万英镑的生意,营业额上升近2成,并准备在未来5年,投资10亿英镑开设新分店。确有不少行业受惠于金融海啸。银行收紧信贷,当铺成为“融资”的好去处,典当商H&T在上半年的盈利大增4成。“土豆现象”:危机越大,“土豆现象”就越明显。美国IT泡沫破了之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得到明显增长。“中国制造”创造着“土豆效应”,推动着出口贸易。一个美国人写的《一个美国人一天的生活》,记录了从早到晚美国人生活消费品中的“中国制造”商品被广泛使用的情况。其中有:美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进口闹钟、“健康牌”磅秤、卷发器及吹风机、70~80%的咖啡壶茶壶陶瓷餐盘、17%的进口成衣、27%的进口手机、五成的办公室台灯、绝大多数的掌中型电脑万用手册记事本及电话薄塑料相框木制书框拆订书针的小文具、有五成的床头灯、47%的吊灯等等,“中国制造”几乎无处不在。
“中国制造”的活力正是源于“土豆效应”。受到金融海啸、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总是虚拟经济和奢侈品消费、高档消费品市场,而这两处却偏偏没有“中国制造”。而吃喝拉撒睡日常生活还是离不开“中国制造”,显示了土豆效应的威力有多大!“土豆效应”助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四、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吉芬商品”现象
固然,现实中纯粹的吉芬商品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吉芬商品”现象,诸如:
(一)在严重灾荒年份,在当时给定收入条件下就会出现吉芬商品,如粮价与需求同时飞涨。
(二)当战争或传染病疫情来临的时候,食品价格就会与需求同时大幅度上涨。
(三)下雨天雨伞销路好价格乘机被抬高。张五常先生在其《经济解释》中给出一个例子:如果大雨连天,雨伞的价格上升,而其需求量也增加了。从现象看,这显然是与需求定律不容,这是否意味着需求定律是错的呢?不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考虑“其他条件”,“雨伞的需求量上升,不是因为其价格上升,而是因为连天大雨。”列车因为大雪停留在半途,已经是第三天了,乘客们随带食物没了,车外的一些当地人乘机推销方便面,价格从每碗20元上升到100元,超过原价的十倍,出现了价格上升需求量上升的状况。
(四)有些高档奢侈品出现了“凡勃伦效应”。高档奢侈品价格越贵越能体现身份,大款们更愿意购买。这时候少数极高档商品和特殊新产品就会出现吉芬现象: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了解的一种新产品出现,这时如果以较低价格作为普通替代商品,则需求有限;但是如果以较高价格作为一种高档品出现,则会有更多需求,人们购买它是为了体现身份。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一家大商场里两件港式女上装标价几百元,陈列两年无人问津,一次有人也许是开了一个玩笑还是“恶作剧”,在标价前面加了个“2”字,每件售价显赫成为两千多元,却很快被人买走了,购买它俨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说明同一种商品,对一部分人是吉芬商品,对另一部分可能是普通商品。
(五)与吉芬商品相类似的,也有一些商品的需求随着价格上涨而上涨。如黄金、股票、期权类的投资性商品。就像股民所说的“买涨不买跌”。
(六)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农村进城打工人数上升,房价也逐年上涨,但前来购房的人却是与日俱增。“吉芬商品”现象是客观存在,不能用“卖方无良”的态度加以解释。
(七)精彩足球赛之前体育场门口黄牛党抬价倒票,因为球迷心情迫切。
(八)计划经济体制外的自由市场上,粮食价格与需求同方向上涨;当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随着票证退出,粮价与需求也呈同方向上升。
(九)绝版名著,书价与藏家欲望同时上升。1867年汉堡版《资本论》2018年在中国的标价达到158万元人民币,超过当年马克思所得稿酬600塔勒银币 。藏家以此作为镇馆之宝。
上述9种情况分属4种类型。(一)(二)(三)是环境因素;(四)(九)是消费者心理因素;(五)(六)(七)是市场因素;(八)是体制因素。不同因素都有可能炮制出“吉芬商品”,彰显吉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