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间越堆越乱、手机越来越卡……自律比懒散痛苦,放弃比坚持轻松……自发的过程似乎都在熵增。熵增好舒适,结果却糟糕;熵减有些痛苦,结果却能如意。意志坚定的人能够自我管控,坚持熵减。而人的自控力确实有限,所以失控难免?正因为存在失控,所以更要自控。深究一些企业失败的缘由,往往不是被竞争对手击垮的,而是自身组织和人员的自大、封闭、内耗等造成的。提高自控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明白自己为何失控以及如何失控,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的现实问题。
2019年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白皮书指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成立3年后的小微企业持续正常经营的约占三分之一。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短得多。有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7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而在美国与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分别为8.2年和12.5年。中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年到9年,欧美大企业的平均寿命长达40年,日本大企业平均寿命甚至有58年。在百年老店方面,中国的企业数量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刘兴国: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为什么短)
吴晓波说:“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创业企业最多的国家,每天一万家新创企业诞生;同时,也是失败企业最多的国家,每年两百多万家倒下,97%的企业会在18个月里面宣告死亡。”(吴晓波:97%的创业企业都会在18个月里死去)《大败局》中的19家企业,“它们的创始人都是全中国最聪明的人,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一家是正常死亡的,都是在高速成长的时候突然遭遇了崩溃性失败。”为什么呢?疏于自控,败在失控,衰落便是无可挽回的结局。
从控制学的角度看问题,成功在于能自控,失败就在已失控,失控是失败的元凶。管控失常,引发混乱;投资过度,蒙受罹难;负债无度,招致祸端;收益失真,拖累企业;资产失实,导致亏空……看过不少企业的败局后,深知大多数企业不是死于外部竞争,而是死于内部失控。鸡蛋,从外打破获取食物,从内打破萌发生命。企业亦然,外来的是压力,内生的是成长。如果等待被从外部打破,就注定被蚕食;如果能使自己从内部突破,就能犹如重生般成长。
经营企业,遇到失控的局面在所难免,问题是,面对失控或失败是文过饰非、置若罔闻,还是吸取教训、找出病根?研究失控动因,就是要明白为什么失控、该如何看待失控以及如何防范失控等。意识到失控意味着想摆脱这种糟糕的状态,并愿意为此付出行动。
经营管理环境虽然复杂,但大多数管理者会按照既有的经验来安排工作,经验往往先于思考,这样就有可能失误或失控。为了有效自控,应当探求为什么会失控的具体缘由。失控就是失去控制,甚至背离控制、放弃控制,包括心智上的(如失觉、失智、失意、失度、失德等)、情绪上的(如失态、失色、失足、失望、失落等)、言语上的(如失言、失真、失常、失检、失敬等)和行为上的(如失职、失察、失约、失信、失策等)几个方面,其表现特征是非理性的、冲动的或无序的。失控总有过程,如失控之前先失能,失控之后会失败,总有一定的前因后果,需要透过现象看待失控问题,抓住失控事件的运作逻辑,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解析,理解其前因后果。
无风不起浪,导致失控的原因无外乎内外两大因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如行为者本性、动机和能力等;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如竞争环境、外部风险变动等。鸡蛋之所以能孵出小鸡而鸭蛋只能孵出小鸭,是因为内因不同。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此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当然,并不是所有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鸡蛋才能孵化,条件不具备,鸡蛋就不能孵化。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但其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探求失控与加强自控都应当从内因入手,并重视外因的动态变化。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影响,失控的表现形式不胜枚举,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主动违规型、无知无畏型和受骗上当型等。
主动违规最可憎。主动违规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规,仍然实施这种行为,如不道德行为、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等,也包括在无法控制的情形下因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做出“蠢事”。
无知无畏最可怜。无知违规是指行为人因为对规章制度不了解、业务政策不熟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的违规行为,如盲从冒进、不懂装懂、随心所欲等。
受骗上当最可悲。被骗违规可能是被引诱而做出无意识的违规行为。之所以被骗往往是受到诱惑而不明是非造成的。大凡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者,都很容易上当受骗。
失控与自控、熵增与熵减、失败与成功此起彼伏,就像跷跷板的两端。然而争斗的双方又可以相互转化,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转化需要内外因的条件助力,包括必须经过科学解析,从中吸取教训、寻找规律,而后指导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交学费”。“失败”的“母亲”不一定能孕育出“成功”的“孩子”,除非能配上一个“自省”的“父亲”。自控是对失控认知后的反思与超越。一旦失控就灰心,失望中是看不见希望的。
研究生命周期就是将企业看成一个有机体,试图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找到能够与其特点相适应,并能不断促进其延续和发展的管控路径与方式,使得企业可以从内部管理方面找到较优的模式来保持发展后劲,通过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充分发挥优势来延长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期。
《企业生命周期》的作者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是美国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组织变革和组织治疗专家,他把企业的发展比作人的生命体,把企业的生命周期细分为10个阶段:孕育期(提出创意,制订计划)、婴儿期(寻求机会,承担风险)、学步期(快速成长,以销售为中心)、青春期(创业者授权,管理专业化)、壮年期(在保持控制与灵活性之间寻求平衡)、稳定期(强调控制,遵循惯例)、贵族期(仰赖过往成绩)、官僚早期(内部斗争)、官僚期(苟延残喘,死而未僵)、死亡期(现金流枯竭)。不少企业没有走完这条曲线就消失了,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跌入许多陷阱,如盲目多元化、盲目负债等。放眼全球企业界,如何保持企业的“活力”并延缓“衰老”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用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当企业初建或年轻时,其充满灵活性,做出变革相对容易,但可控性较差,行为难以预测;当企业步入老化期,其对行为的控制力较强,但缺乏灵活性,直至最终走向死亡。
管理的关键在于控制,控制的关键在于自控,自控是管理企业尤其是谨防失控的制胜法宝。从自觉到自控,重要的就在于取得控制的主动权和行为的主导权,从而对风险、对失控进行自主有效的管控,并构成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人性的熵增、熵减并存,就看哪一方能够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决定主流方向。控制具有介入的力量,其中自控构成控制力量中最有分量的部分。没有自觉的控制意识,就没有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过程及其积极成果。自我介入不够或自觉程度不够,内部控制活动就会打折扣。风险在动,自控应当与时俱进,这才是落实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要义。自控者左右困难,失控者被困难左右。路在脚下,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